陳羽已經確定,這一珠花就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能結出這一珠花的並不是種子,而是一種名為土豆、在這個時期叫做馬鈴薯的食物。
馬鈴薯最早並不是清朝時期才存在,而是作為“貢品”,在萬曆年間就已經出現在大明的眼中。
隻不過晚明的皇室貴族們,根本瞧不上這種貌不驚人的農作物。
可好歹也是“貢品”,於是將馬鈴薯當作觀賞植物,種在西苑太液池邊,希望皇帝路過時能瞧見馬鈴薯獨有的小白花。
但這種白色的花,卻被萬曆皇帝認為不祥。
這個古代橫掃饑餓做回自己的神奇便遭嫌棄,被發配到了菜戶營。
而時間來到崇禎年間,這個時期也就是一個正常王朝的三百年壽命極端情況,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缺糧。
但就像國運一樣,上天還是給予了大明一個機會。
一個太監發現了馬鈴薯能夠食用,於是展開了培養。
太監劉若愚在他所著的《酌中誌》中有關於皇宮飲食的記載:
“遼東之鬆子,蘇北之黃花、金針,都中之土藥、土豆,南都之苔菜,武當之鷹嘴筍、黑精、黃精……不可勝數也。”
換言之,
經過數十年的培育,曾經不堪入口的馬鈴薯,已經成了京中少有的能拿得出手的“特產”了。
然而,
菜戶營所培育的馬鈴薯仍然難以走上普通人的餐桌,因為當時對於這種新物種,崇禎皇帝整天一門心思的忙著自己的國事,離開皇家、京畿,一般人依舊無法獲得優良的薯種。
而馬鈴薯推行大明的願望就此落空。
時也命也。
自此,大明末年災荒不斷,唯一一個可以用來續命的三劍客之一,消失在了明末,直到清朝時期才再次出現。
這一點,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便可佐證。
但現在這個東西不是在明末宦官手中出現,而是在永樂時期被陳羽提前發現。
相對的,此物在陳羽手中能發揮出來的意義,也絕對不一樣。
陳羽盯著手中的花,眼底閃過一絲炙熱,呼吸聲隱約都加粗了幾分。
但他很快就調整過來,因為現在真的隻是一朵花。
花下麵連接著點土豆,不知道去哪了。
陳羽認為現在的自己不能表現的太過於急切,否則這種甚至能夠左右一個國家國運的存在,很有可能會引發什麼變故。
他拿起這朵花在太陽光下,再次瞅了瞅,思索著如何開口詢問開花的土豆去哪了?
至於其他貨物……
開什麼玩笑,整車貨物的價值加起來,都趕不上土豆的一個零頭。
他之前與納綏爾不斷的增加感情,目的就是希望對方以後出海做貿易的時候,能幫助自己多留意一下古代三劍客。
納綏爾看著陳羽對手中白花很感興趣的樣子,心中詫異。
來的路上,他也與大明人打過了不少交道,了解到了白色的花在當地人眼中,被視為不祥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