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的官員占比,目前我認為分為建文舊臣與燕王黨兩大類,可燕王黨一方雖然深受永樂帝信任,居高位,但人數上總是占比較少!?”
“而一些政策的落實,往往需要那些建文舊臣去做,雖然這些臣子也肯為永樂一朝做事,但辦公過程中一定進行的小心翼翼,害怕出錯!”
“而不出錯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做: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我想這也會是大部分官員的心態。可這樣的朝廷官員心態,一般都會出現在王朝末年,國家疲憊做任何事情都無力回天時。”
朱棣聞言皺眉,陷入了沉思。
身為帝王,他當然懂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
皇帝換了,那麼原來的臣子無論心態上還是對待政務的態度上,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些影響。
雖然每次朝會上,上朝的官員看著也有那麼多人。
但朱棣仔細回憶上朝時候的場景,好像跟陳兄弟描述的非常相像。
麵對朝中重大事務抉擇的時候,大部分文官都持沉默態度,甚至說的也是一些模棱兩可中立的發言。
而燕王黨大多是武將,這種治國還真不一定能夠幫的上忙。
現在想想,好像還是自己大兒子最積極。
特麼的,搞了半天那些建文官員不是能力差,而是拿俸祿不辦事!
還真應陳兄弟總結的話:
不做不錯,少做少錯!
朱棣有些鬱悶,自己看上去也沒那麼嚇人啊!
再者自己嚇人,能有自己的爹晚年嚇人?
距科舉重新引進人才,還需要一年多的時間。
也就是說這一年多的時間內,朝廷依舊要保持低效的運轉。
天下的一大幫子事,能等嗎?
對於國家來說,能有幾個一年供你消耗。
對於急於證明自己的朱棣來說更是如此!
看來,通過恩科選拔一些人才,加速朝廷運作,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當然,
這不是說朱棣就要再次對原先的建文官員開殺,而是想要注入一些新鮮血液,帶動一下這個風氣。
不然一個國家一年的時間內,管理層整天死氣沉沉,按照陳兄弟的說法,那可是一個王朝末年才會出現的情況。
朱棣沉吟良久之後,肯定的說道:
“陳兄弟的說法,十分中肯!”
“雖然大明的國運已經走了十多年的時間,可對於永樂帝來說,何嘗不是一個王朝新的開始。”
“但這種情況下的朝廷,竟是一副死氣沉沉的樣子,如果沒有新鮮血液的補充,往小了說,損失巨大,往大了說,甚至會導致王朝出現危機!”
朱棣一口氣說了許多,他頓了頓補充道:
“這個其實跟我做買賣的道理一樣,如果手底下的夥計,做事死氣沉沉,那麼生意隻會越來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