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他的發言,昨日的十餘名臣子,立馬站出來表示了支持。
程朱理學的官員雖然多,但大多都是些語權不是很重的職位,撐不住場麵。
其實就像是當初下西洋一事一樣,無論這些官員在朝廷上討論的有多麼激烈,但身為裁判的朱棣擁有一票否決。
很快朱棣就宣布了恩科此事無需再議,將時間定在了兩個月後,也就是十二月底。
而且朱棣接連又公布了一些針對恩科的額外旨意。
目的就是為了給陳兄弟開後門。
畢竟無論是科舉還是恩科,不是人人都能參加的。
需要獲得‘生員’資格。
而生員資格的獲取,則需經過縣試、府試、院試,被錄取後,才能成為生員,即秀才。
但是無論哪個朝代都有特權一說。
哪怕後世也可以通過對學校進行大額捐贈,從而獲得入學機會。
永樂時期也是如此。
朱棣發布命令此次恩科,可以通過捐納,成為例監。
即商人繳納一定錢財或實物,來獲取生員身份。
不出意外的話,這一則消息比開啟恩科,更加遭到了群臣的反對。
畢竟洪武帝深受‘重農輕商’思想影響,為了貶抑商人,不僅在服飾方麵規定家中有一人經商,全家不可用綢、紗,隻可用絹和棉布,還在科舉政策上進行限製。
洪武帝將全國戶口分為民、軍、匠、灶等籍。但好在並未設立‘商籍’,而是將商人分布在了民這一列。
根據朱元璋頒布的《科舉條格詔》,明確禁止娼妓之流等四類人參與科舉考試。
雖未直接提及商人,但商人因被視為末業從業者,通常也被排除在科舉之外。
朱棣看著他們這一次的反應,比之前更加激烈,想了想,決定放棄了這條提議。
適當的讓步,可以讓程朱理學放鬆警惕。
再者,捐監這條路走不通,還有另外一條途徑:
改變商賈的身份,成為儒士!
洪武時期對於商賈弟子參加恩科,也不是一棍子打死。
畢竟商賈雖然沒有社會地位,但金錢地位也不是一個可以忽視的存在。
擁有了金錢地位,自然可以讓商賈弟子獲得優質的教育。
說不定商賈子弟中,確實是有一些有才能之輩。
所以洪武時期也有這樣一條政令:
若商人本人或子弟有一定學識,可向當地官府表明自身具備儒士的學問水平,申請認定為“儒士”。
被認定後,需參加科舉的第一層級“科考”。科考第一場考“四書義”三道題,第二場考論一題及代擬詔、誥、表等任選一道。三場考試都合格,就能取得參加科舉的‘生員’資格,以“充場儒士”身份參加科舉。
朱棣對於陳羽能否順利拿下儒士身份,絲毫不擔心。
反而認為這有點浪費人家陳兄弟的時間。
但哪怕他是皇帝,有些時候也需要按照規章製度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