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在剛開智不久,就因朱棣與朱高熾的原因,開始接觸政治、律法。
畢竟他的身份注定了將來要過著與普通人、甚至是普通‘官二代’不同的道理與教育。
而再加上朱瞻基本身就很聰慧,所以不要看他年齡小,其實在政治與律法一道,已經有了很深的基礎。
若是精通,當然達不到;
但以他目前的能力,已經可以做到分辨出那版本的《大明律》好壞的程度。
朱瞻基將陳羽批注後的《大明律》拿回去讀了之後,除了不斷增加在這方麵的知識外,也更加感覺到老師的牛逼之處。
同時他認為著作此書的人,可以判刑。
畢竟這麼多的漏洞竟都沒有發現。
不對,
這個版本的《大明律》好像是……祖爺爺整出來的。
呃……
這麼差,一定是祖爺爺身邊沒有像老師這樣的人輔佐,才會如此。
麵對朱瞻基的吹捧,陳羽當然選擇了來者不拒,滿意的點了點頭,欣然接受。
他批注過後的《大明律》,當然牛逼。
畢竟這玩意根本就不是這個時代的產物,而是陳羽將大明的國情與後世的律法先進理念融合在了一起。
說白了此批注後的《大明律》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生產而出。
若真挑出來了什麼不好的地方,也不應該是這個時代的人挑出來。
因此,
陳羽自信,不要說小朱了,哪怕是老朱還是朝中的那些精通律法的官吏前來,那也得留下一句牛逼再走。
但話又說回來,
弟子的誇讚,自己這個當老師的全盤接受了,那麼對於弟子的疑問,他還是隻能搖了搖頭說道:
“《大明律》那本確實是為師在閒暇之餘,花費大精力批注而成;但為師這本書,估計你要失望了,因為這壓根就不能批注,因為這是一本經史子集!”
“經史子集?”朱瞻基疑惑的喃喃道,他搞不明白老師為什麼要看這種書。
畢竟在他與陳羽的接觸中發現,老師不是很喜歡經史子集。
可朱瞻基想了想,感覺有些不對勁。
雖然老師對於經史子集不是很喜歡,但以老師的才識,依舊可以批注啊。
他撓了撓頭,疑惑的追問道:
“老師,依弟子看來,您的才識完全可以批注經史子集!”
“老師您是不知道,經史子集弟子在學習的時候,那可真是困難重重!不要說書上的很多意思與道理了,就是有許多晦澀難懂的字,都是它們認識弟子,弟子卻不認識它們。”
“著實學著難受!”
聽見朱瞻基的抱怨,陳羽一隻胳膊撐著腦袋,另外一隻手無奈的一攤,哀怨的說道:
“還擱這做批注?為師現在可真沒時間與精力去做這些事情!”
“為師看經史子集的目的,就是單純的將這些書通讀一遍,主打一個溫習!”
“這可是一個技術活與時間活啊!”
“經史子集”是華夏古代圖書分類的四大基本體係,科舉的‘常青樹’。起源於魏晉時期,定型於唐代。
這一分類法貫穿整個封建社會,是古人對知識體係的係統化歸納。涵蓋了儒家經典、曆史著作、諸子思想及文學藝術等各類典籍。
所以恩科前的這一段時間,陳羽需要溫習的書不是一兩本,而是十幾本。
朱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