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落,見陳羽動筷後,朱瞻基也是快速抄起筷子,風卷殘雲的吃了起來。
對於現在的朱瞻基來說,這種客套話完全不需要說。畢竟他已經將酒館當做第二個家裡,哪裡會跟陳羽客氣。
朱瞻基不明白,不過是尋常食材烹炒出的家常菜色,怎的入口時竟似有萬般滋味在舌尖化開,叫人這般欲罷不能?
呦嗬!
陳羽見弟子吃的這麼開心,當即也是不甘示弱,大有一較高下的架勢。
吃了一會之後,師徒二人也開始著閒談,酒館內的氛圍熱鬨起來。
當然,這個過程大多都是陳羽在說,而朱瞻基在一旁聽,並時不時的附和幾句。
陳羽這一次侃侃而談的內容,是有關最近正在看的經史子集。
不得不說,
原本枯燥乏味的經史子集內容,在陳羽的一番鬥轉星移講解……吹噓下,那是異常精彩,引人入勝。
朱瞻基在一旁聽的滿眼都是小星星,他認為宮中的老師在經史子集講解方麵,若是有陳羽講解的一般精彩,那麼自己也不至於在學習的時候,這般痛苦!
很快,一頓飯在這種歡快的氛圍中解決的一乾二淨。
朱瞻基放下筷子,拍了拍自己圓滾滾的肚皮,很是愜意。
陳羽慵懶的倚靠在椅子上,啜飲著自調的鮮橙汁。
午後的陽光斜斜切進窗欞,在他飯桌上鍍了層金邊。
由於陳羽最近將溫習知識的計劃提上日程,所以他現在對於午憩,執行的非常嚴格。
旋即,
師徒二人將酒館簡單的收拾一番後,鎖上大門,各回各家。
……………………
翌日,皇宮。
就在整個京師因恩科熱鬨非凡之時,坐落在皇宮中一座小院內,一名老道卻像與世隔絕了一樣,非常悠閒。
張宇初此時剛剛睡醒,迎著大明的第一縷陽光走出門來。
光線很弱,但還是讓他忍不住微微眯起雙眼。
張宇初緩了一會之後,深吸一口帶著露水味的涼氣,負手立在苔痕斑駁的老鬆下,隨後清了清嗓子,聲音蒼勁而悠遠,念道:
“一龍二虎鎮三山,三清四水會八仙。
五湖四海為朋友,九走江河到四川;
三山五嶽連四海,四麵八方勝六親。
一遇七夕貳誓願,九泉十死無二心。”
這詩從他口中念出,仿若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律,每一個字都像是裹挾著靈氣,悠悠飄蕩在這天地之間。
念罷,
張宇初長舒一口氣,目光望向院門,仿若想要透過此門,看到道家更為深遠的未來。
最近十多天的時間裡,張宇初一直待在皇宮朱棣為他準備的院落內,煉製丹藥。
但因為地處大明權力中心的緣故,這段時間也聽到了許多消息。
比如大明開恩科了。
恩科無論是對於他這個老道士,還是對於龍虎山道童來說,關係不大。
畢竟道士讀三教,卻反對如今的三教。
如今三教近百年以來,味道已經慢慢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
尤其是其中程朱理學思想的‘存天理,滅人欲’,與他們道家完全合不來。
所以他也知道了恩科公布後,程朱理學的官員大力反對永樂帝,想要阻止。
但這位永樂帝不是建文,並不是依靠文官人數施壓,就可以輕易改變自身決策的帝王。
這樣的帝王應該最合他們道家秉性,實事求是。
但道家終究因過於實事求是,自古就不被帝王喜愛。
結合種種,他今早才會有感而發一首數字詩。
單從這一首詩,其實能夠看出來張宇初在三教,尤其是道教造詣極高,不愧為龍虎山天師。
詩中數字多為陽數:一、三、五、七、九,對應《周易》“陽主動,陰主靜”,體現道教“貴生”“崇陽”的思想,亦暗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
神仙“三清”“八仙”直接關聯道教神譜,暗示修行的終極目標是位列仙班;
“五湖四海”“九走江河”則描繪道士雲遊參訪、積累功德的修行過程,符合道教“行腳悟道”的傳統。
出世與入世平衡!
這首詩看似直白,實則暗藏道教的宇宙觀、修行觀與生命觀,以數字為“密碼”,書寫了一位老道士的精神世界:
聽見張宇初的吟詩聲,小院的另外一間屋子,走出來一位小道士。
小道士揉了揉眼睛,從房屋內拿出道服幫助張宇初穿衣、倒漱口水。
說到底,張宇初也是既得利益者,這一點小事,還是有人可以帶代勞的。
剛來的那幾天,張宇初發現皇帝這一次叫他過來,真的隻是單純煉丹後,心態自然就放平和,沒有最開始那種視死如歸的慌亂了。
張宇初早起的工作完成之後,問道:
“王青,昨日你離開國子監菜園子時,那裡麵的豆芽苗,長勢如何?”
王青想了想,認真回道:
“師傅,幾天的時間過去了,這幾株豆芽苗之間長勢並沒有太大區彆。”
張宇初聽後點了點頭,好像並沒有對此感到意外。
畢竟他好歹也是一代龍虎山天師,什麼稀奇古怪的藥方沒有見過,但也從來沒有聽過像什麼‘化肥’這般離譜。
撒下去,就可以使作物的畝產翻倍?
怪哉!
本來他的職責隻是負責煉製丹藥,而用化肥培育豆芽苗的工作是交給謝縉照料,結果謝縉聽後,直呼讀書人不可辱,這種天方夜譚的事情,他才不乾。
所以最終從生產化肥到最終的培育,都落在了他們龍虎山頭上。
畢竟人家謝縉怎麼說也是號稱大明第一大才子,受皇帝器重,在朝中也有些根基。
大才嘛,鬨點脾氣很正常。
但他們龍虎山對此可不敢馬虎,
豆芽一般七天左右就可以長成,而如今已經過去了小半個月,也就是說第一波的實驗其實已經完成了。
但效果……不儘人意。
增加化肥的實驗組,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畝產翻倍,反而出現了……蔫了吧唧的情況。
很明顯,失敗了!
按照酒館掌櫃的說法,失敗的原因在於用量不對。
所以這一次他調整了用量,再加上第一次煉製的丹藥,因藥物準備不充分,所以實驗組數不夠,而第二組足足進行了十多組實驗。
若是按照酒館掌櫃所說,隻要用量夠,那麼畝產翻倍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