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聽,當即點了點頭,打起來十二分的精神。
陳羽道:“首先需要明確一點,氣溫與降水之間的因果聯係。氣溫變化堪稱降水的核心驅動力。首先天上納水汽,也就是儲存雨水的能力,本質上由溫度決定,即氣溫升高時,承載的水汽就多。”
“這種特性直接投射到降水過程中,當暖濕氣流遇冷下沉,相同降溫幅度下,初始氣溫更高的氣團因飽含更多水汽,凝結時釋放的降水量也更為可觀。”
“綜上可以用《周易》的理論來講,氣溫與降水是陰陽交感的體現。氣溫可類比為陽主動),具升騰之性;降水則如同陰被動),有滋潤之象。所言“一陰一陽之謂道”,你們也可以簡單的將其理解為天道的一種體現!”
陳羽用通俗易懂的言論,講述完有關氣溫與降水之間的影響後,頓了頓,繼續說道:
“氣溫之所以會對一個民族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主要原因就在氣溫與降水的結合,產生了針對民族的規則,即四百毫米等降水線。”
“也就是滿足耕地最基本要求的降水量,而也就是這條線,將民族大致劃分為了農耕民族、遊牧民族、半農耕半遊牧民族!”
朱棣與夏原吉聽後,若有所思。
北方的遊牧民族從華夏這片土地有記載時,它們就存在了。
比如匈奴、鮮卑、女真、蒙古等。
隻是它們為何是遊牧民族,這一點按照他們以往的思維慣性,好像天生就是如此。
而他們為何是農耕民族?
這個問題在華夏間確實流傳過一種說法。
華夏先祖認為北方各民族未受教化,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而華夏民族不願像野獸般生存,於是開創了農耕社會。
但如今看來,這種觀點似乎有待商榷。
依據陳羽的理論,一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並非完全出於自主選擇,而是受到氣溫影響下的四百毫米等降水線製約。
說白了,若年降水量低於這條等降水線,農作物難以生長;但草類卻可以存活,因為草的生長對水分需求較低。在無法種植農作物的環境中,隻能因地製宜發展,進行放牧,進而形成了遊牧民族。
“陳兄弟,那這半農耕半遊牧民族是怎麼回事?”朱棣疑惑的問道。
陳羽淡淡的說道:“這種民族非常難纏,從大秦一統六國以來,華夏周邊也就出現了一例!”
“吐蕃!”
聽到這,朱棣認同的點了點頭。
吐蕃崢嶸強大,曾以一己之力獨抗大唐、回紇、大食三大強國。
陳羽說道:“吐蕃不是一個純粹的遊牧帝國。它有成熟的農業和畜牧業,實行的是半定居的生活方式。所以它結合了農耕文明和遊牧民族的二重屬性。兼有兩種文明的優勢:穩定的糧食生產;嚴苛的環境下造就的善戰吐蕃人;”
陳羽話鋒一轉,說道:“可為何華夏周遭的國家從古至今,隻出現了一個吐蕃?”
朱棣一怔,想了想出言道:“陳兄弟是說氣溫與降水的作用?!”
陳羽點了點頭,“不錯,本來吐蕃的那一片高地常年嚴寒,不適合作物生長,可那段時間的溫度卻開始升高,致使那一片地區擁有了能夠使作物生長的降水。”
“但仔細研究你會發現,吐蕃的崛起與滅亡幾乎與大唐相差無幾,數百年的時間,你真認為這是巧合嗎?”
朱棣搖了搖頭:“當然不可能是巧合!溫度升高,吐蕃地區冰山融化,在保證四百毫米等降水線的前提下,適合耕種,使其與大唐同時崛起,小冰河時期來臨,氣溫下降,二者皆亡!”
陳羽喝了一口茶,見老朱理解了,那麼應該也代表著其他二人理解,於是他繼續往下說道:
“吐蕃這種兼有遊牧民族爆發力、農耕民族韌性的綜合,使吐蕃王朝成了中原政權對外交戰史上的孤例。”
“所以我將以這個例子,接下來著重說一些氣溫與降水,對於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影響!”
“但我說到這裡,其實你們已經聽出來了,王朝更替的秘密,除了人力等主觀決定因素外,還有一部分客觀因素,比如氣溫與降水在一個王朝的覆滅過程中,占據了很大比重。”
“我將這種客觀因素的學問,命名為地理學!”
地理學?
朱棣與夏原吉對視一眼,雙方皆是一臉的茫然。
沒聽說過啊!
朱棣像是突然想到了什麼,他感到頭皮發麻,甚至渾身上下已經開始起雞皮疙瘩,整個人呆愣愣的看著陳羽。
地理學說……能夠決定一個王朝命運的學說,難道是屠龍術的另外一個名字?
這個朱棣無法做出評判,他打算回去之後寫封信問問江浙地區的道衍。
“地理學說竟可以觀測王朝變更規律。”張宇初喃喃地說道,此時他的臉色滿是凝重,隻不過這一次的凝重不是裝的,而是真的。
他們龍虎山典籍眾多,但大多數還是關於國家氣運,道法之類的書。
其中也包括唐代道士李淳風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圖》,此書以六十象嚴格對應後天八卦八宮的循環規律,每宮八象,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用來推演朝代更替。
書都快被他翻爛了,可今天他聽著這什麼地理學說,對於曆史的預測與解釋,好像比他們道家書中的解釋,更加……靠譜!
不知為何,張宇初心中竟升起了陳羽是仙人的想法。
但很快這個想法就被他否定。
龍虎山存世千年,有沒有仙,他這個龍虎山天師能不知道?
一定是自己的道行與學識不夠,所以在麵對道行與學識遠超自己的人麵前,才會升起對方是仙人的荒謬想法。
其實,陳羽所說的地理學說,放在後世的華夏地區,那是人人都會普及的九年教育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