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羽打算將王陽明的思想搬出來,讓古代這位最後的一位聖人思想早誕生百年!
王陽明作為明代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體係與程朱理學存在顯著差異,在核心觀點上持反對態度,但也並非完全否定理學的所有內容。
王陽明對程朱理學的態度並非簡單的“讚成”或“反對”,而是通過理論重構實現了儒學的範式:
他否定程朱理學“向外求理”的認知路徑和“知先行後”的修養方法,認為其導致學問支離、脫離心性本真。
而主張“內聖外王”的核心追求,將程朱的“天理”轉化為“良知”,使道德實踐更注重內心自覺,而非外在規範。
陳羽認為王陽明的思想,能在後麵的大明朝代脫穎而出,沒道理在永樂一朝不行。
聖賢教人,如醫用藥,皆因病立方,酌其虛實溫涼、陰陽內外而時時加減之,要在去病,初無定說…………)
…………)
耗時差不多一個半時辰,
陳羽趕在中午午時,即吃午飯之前,將策略完成。
作為後世九年義務教育的集大成者,對於寫議論文這種事情,當然是手到擒來。
運用後世劃時代論點,融入王陽明的思想,論證環環相扣。
若永樂帝不反對程朱理學,那麼他有四成概率奪得高中;若永樂帝反對程朱理學,那麼他有六成概率高中。
陳羽將毛筆放下,緩緩吐出了一口濁氣。
甩了甩有些發酸的手腕,在將答卷從頭到尾檢查一遍,發現沒什麼紕漏之後,這才將考卷壓在了桌子上。
不得不說,考完之後,陳羽感覺整個人都輕鬆了不少。
他本來打算提前交卷,中午吃飯之前回酒館做頓大餐,好好犒勞一下自己。
可是寫完之後,陳羽感覺若是現在回去,那麼他隻想睡覺,動也不想動。
也罷!
反正恩科夥食不錯。
來都來了,吃完最後一頓午飯再走吧!
於是,
在一眾考生還在奮筆疾書之際,陳羽已經慢悠悠的吃完了加餐飯,不疾不徐交卷,隨後瀟灑的轉身就走,不帶走一片雲彩。
陳羽離開後的當天下午,隨著一道‘考試結束’的鐘聲響起,各個考場的考官當即要求所有考生放下毛筆,停止答題。
不多時,一道道考生的身影從考場湧了出來。
古時候的恩科與後世考公務員一樣,離場出來後,沒有歡聲笑語,隻有步履匆匆。
這些考生考完之後,並不會在第一時間離開京師,而是會待到放榜的時候。
這期間對於大多數學子來說,是一個煎熬。
視線來到陳羽這裡,
他考完後也沒什麼想要到處溜達放鬆的想法,直接宅在府邸。
每天悠哉悠哉的養養花,澆澆水。
後世因為是應試教育的原因,陳羽早早就經曆了許多場考試,所以心態很是平穩。
該咋咋,不影響自己吃飯就行。
………………
考試完之後,學子閒下來了,審考官卻忙碌起來。
永樂一朝的科舉閱卷係統,各個方麵已經相對完善。
首先糊名方麵,將試卷姓名、籍貫處用紙條密封,避免閱卷官因人情關係偏袒。
而且因洪武時期的南北榜案件,使得朝廷意識到哪怕將姓名、籍貫用紙條密封,還是可以通過字跡認出出處.
於是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謄錄。
即專人將考生原卷用朱筆抄錄,原卷封存,閱卷官僅批閱朱卷,防止通過筆跡辨認考生。
當然全部采用謄錄不現實,而是每一個考場,都會隨機抽取一定比例的考卷進行謄錄。
在這樣的雙重保險下,使得永樂一朝的恩科閱卷,已經趨近於後世的電腦閱卷的公平。
當然,
審閱考卷不可能是一個考官,畢竟人往往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思想與愛好,所以往往會兩人共同聯名批閱一份考卷。
兩人打分相差過大,再交由更高一級的考官複查;
若兩人打分相差不大,則取高分,也意味著高中!
………………
禮部。
閱卷現場。
“可笑至極,連經史子集最基本的內容出處都能寫錯,還來參加恩科?下等!”
“四書五經理解的不錯,但這個策略不能說有瑕疵,隻能說一竅不通,教書可以,為官還是略顯不足,看看翰林院編纂永樂大典需不需要你吧!中下!”
恩科與科舉不同,恩科是因朝中缺乏治理國家的策略型人才,所以在場的閱卷考官都清楚,策略才是這一場恩科的主題。
“策略立意簡直就是假大空,脫離現實講述問題,這種事情能成嗎?下下等!”
“終於發現了一篇好文章,策略的立意不錯,雖然前麵的考題回答的有些不足,但好在看出此人定然是一位乾實事的人才!中上!”
中上已經是很高的評價了,不出意外很有可能出現在高中的名單之上。
因此,這種級彆往往還需要向上傳遞一級,進行複審。
……
改卷的過程很枯燥,而禮部的閱卷官在枯燥中,進行溝通交流意見,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這樣也便於得出公正的結果。
作為此次閱卷的總考官黃淮,此時正在審查有幾份下屬拿捏不準的考卷。
若是他點頭,那麼這幾張試卷背後的考生,就會金榜題名;
若是搖頭,則會名落孫山!
他當初也是通過科舉一步一步走上來,也算沒忘本,清楚往往自己一念之間,決定的是這幾個有抱負之士的後半生。
黃淮與楊榮一樣,也是內閣成員之一。
隻不過相較於楊榮,他更加受到朱棣的重用!
洪武十八年,黃淮經鄉裡舉薦,正式成為了南京國子監的一名學生。國子監是當時整個王朝的最高文化學府。大明王朝的清北,隻要進了國子監,必然是國家的重點培養對象。
對大部分人來說,進了國子監,就相當於拿上了朝廷的鐵飯碗,隻要隨便混一混,至少也能當個縣太爺。
但在國子監的黃淮,不像其他學子一樣整日意氣風發的吟詩作對,虛度光陰。
黃淮意誌堅定,他認為,既然做官,就不能隨便混混,當個縣太爺固然也有油水可撈。但天高皇帝遠,要是分到個什麼邊遠山區,一生仕途可就徹底無望了。
學吧,隻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
用我筆耕不輟,換我錦繡前程!
洪武二十九年,黃淮中應天府舉人,翌年,中二甲進士第五名。
但朝廷授予黃淮的官位中書舍人,卻讓黃淮不滿意。
中書舍人協助皇帝處理詔書。
整個中書舍人的群體非常龐大,把黃淮淹沒在其中。
參加工作的人這麼多,皇帝一道詔下來,幾百號人搶的頭破血流,什麼時候能輪到自己?
就算輪到了,又能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