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想法很簡單,像陳羽這樣的經天緯地之才,並且還擁有著仙人才識,讓其給那幾個皇孫當老師,簡直是古今都不曾有過的事情。
在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他就深感對於後人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坐上皇位,他對於後人教育的重要性,不僅沒有絲毫的減弱,反而愈發感到憂心。
畢竟,他可以保證自己能夠高標準的要求自己,但終有一天,皇位要進行更迭。
若不緊抓後世兒孫們的教育,萬一出了一位像建文那個小王八蛋的家夥,骨肉相殘、用人不當,那就悲劇了。
朱棣不想讓靖難之役,發生在自己的後世兒孫身上。
所以他相信,憑借陳兄弟的教學,能夠避免。
畢竟,在陳羽的教學下,朱瞻基連閒暇時間愛不釋手的鬥蛐蛐,都逐漸放棄。
由此可見,一位好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將非常深刻。
所以,朱棣聽見陳羽拒絕繼續擔任老師這個職位,他直接反手就是一個太孫太傅的頭銜按過去。
這相當於直接將陳羽與朱瞻基綁定在了一塊。
如此一來,他這一脈的後人,在教育上就有了保障。
朱棣今後也可以在後世兒孫的教育上,少花些精力,從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家國大事當中去。
……
朝中六部尚書是正二品官職,而太孫太傅卻是一品。
但本質上是虛職,並無實際權利。
放在後世,相當於副國級。
所以,哪怕太孫太傅的這個職位是虛職,可背靠太孫,其餘官職看見了,也要給他三分薄麵。
曆朝曆代能加太傅頭銜者,無一不是大人物,戰功赫赫,評定一方;又或者是朝中重臣元老。
……
老師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後,陳羽腦海中想起了之前自己曾經找到過老朱,一同做了一個生意。
奢飾品:精鹽!
像是蜂窩煤之類,毛利率太低,陳羽自動進行了剔除。
而精鹽可與那些東西不一樣。
精鹽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鹽,看似隻是一個普通的調味品,實際上卻是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俗話說,“十口之家,十人食鹽;百口之家,百人食鹽。”
鹽不僅是烹飪的必需品,更是國家的重要資源,立國之本,卻具有貨幣價值。
鹽在精鹽提煉技術沒有普及之前,完全可以充當貨幣使用。
無論是利潤還是剛需,就像後世的石油一樣。
而陳羽隻是在精鹽生意當中,占據了很小的一部分利潤,就足以讓他每個月用麻袋裝錢。
陳羽清楚如今的精鹽生意並沒有推廣到全國,畢竟提煉精鹽的核心材料,每個月都是由他進行提供。
但若是想要推廣全國,不僅僅是核心材料的加速產出,還有各種運輸路線,廠房的建設。
所以現在雖然還沒有完善,可終究有一天,精鹽生意會推廣全國。
再者,如今海上絲綢之路已經開始興起,將來精鹽生意,完全可以做到全世界,成為一把鐮刀,用來收割全世界富人的錢。
這樣一筆龐大的利益,不要說皇帝了,隻要是一個人,他都會心動。
更何況,是永樂帝這位想要作出一番豐功偉績,處處都需要錢的帝王。
所以陳羽並不清楚他們之間互相表露身份後,這個精鹽生意的利潤應該如何分配。
親兄弟明算賬。
兄弟之間的這筆利益賬,越早算清楚越好。
陳羽沉吟片刻之後,斟酌的問道:
“老朱,咱倆之間的精鹽生意,感覺應該拿出來說道說道。”
朱棣聞言一愣,點了點頭,表示認同。
精鹽生意有多賺錢,他已經見識到了。
但有一點他做的不太不地道,那就是精鹽生意的利潤分配比例。
當初陳羽並不知道朱棣的真實身份,所以將一部分口中的吃拿卡要利潤讓了出來,可不出意外,這一部分利潤全部進了朱棣的內帑。
但是又來一係列的事情,如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等,朱棣又將這些錢從內帑拿了出來,運用在了國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