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至剛聽見終於有人支持自己的觀點,心中大喜,興奮的看著這個隻見過兩次麵就結交下來的好老弟。
真不愧是自己看中的男人!
在才識與眼界上,跟自己站在同一高度。
陳羽表達完自己的立場之後,開始敘述起來:
“我支持李老哥你的看法,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針對那些偏科學子,不能對他們一棒子打死,偏科隻能證明他們在某一門學科上不擅長,絕對不能證明他們在其他方麵的能力不行!”
“科舉的目的是為了選拔人才,這樣的結果豈不是與舉辦科舉目的相違背?!”
“第二點則是大明雖國力強盛,但怎麼說也經過靖難,多多少少受到了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官職空缺。”
“其實通過這場靖難,也暴露出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朝廷缺乏一套專門針對治國方麵人才的培養體係,這才導致了第二點朝中缺人的情況。”
“若是想要徹底將這個問題解決,那麼隻要解決有關大明朝中人才儲備方麵的難題,恩科的後續問題,也就不足為慮了!”
李至剛聽到這,精神一振,陳羽分析的有理有據,比他考慮的還要全麵。
他對著陳羽讚揚道:
“陳老弟,你不愧是文章第一、策略第一的大明魁星,分析的實在太全麵了。”
“你所提出來的問題,跟我在禮部、戶部、內閣提出來的相差不大,我說的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不能以一門成績被批判為下等不及格,就將其他成績優異的學子攔在門外;再者,如今朝中的官員係統抗風險能力太差了,若是遇到什麼大事,就像洪武一朝的四大案……”
“呃……洪武一朝的事情暫且不論,還是說永樂一朝吧。因朝中有奸佞作亂,燕王奉天靖難,結果朝中奸佞雖然被除,但朝中脆弱的官員係統也出現崩塌,出現了大量的空缺。”
“這就導致有許多地方,需要一位官員同時兼顧起好幾份差事,雖然朝廷這個龐然大物還在繼續運轉,可是效率方麵,實在不敢恭維!”
“靖難剛結束,國庫空虛,國家各個方麵都非常疲憊,因此原本的官員體係並沒有做出太大的變動。可恩科已經結束了,靖難所帶來的影響,也漸漸緩了過來,這個時候,原本應急的那套官員體係已經不適用了,應當引入大量才子去朝中填補空缺。”
“因此,此次恩科雖錄取了五百人左右,可是遠遠不夠,因靖難影響空缺出來的官職何止五百個啊!”
陳羽看著李至剛從原先的話癆模樣,不僅是話鋒一轉,就連性格也是一轉,激動的擺出一副憂國憂民的樣子,憤憤的說道。
不得不說,李至剛是一位性情中人!
身處廟堂之高,並沒有被官場的虛與委蛇磨平棱角,也未曾因權力的誘惑而迷失本心。
每當遇到、發現國家大政,不因棘手而退避三舍,反而迎難直上!
陳羽駐足大明永樂年間已有半載,這段時日裡,他所結交的朝中重臣,心中皆揣著同一個核心念想——盼國家強盛,望百姓安康。
譬如朱高熾與朱高煦這對兄弟,縱使為那至尊之位明爭暗鬥,各藏機鋒。
可心底最終的願望,依舊是大明能愈發興旺。
再如戶部尚書夏原吉,還有當朝三軍統帥丘福,皆是如此。
他們心中或許有私心雜念,行事或許少不了算計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