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誌剛口中所說,跟真實情況偏差不大。
他本人非常清楚,以自己正二品大員的身份,府上定然分布著錦衣衛。
若是說錯了話,又或者刻意隱瞞,到時候跟錦衣衛彙報的消息不一樣,從而引起永樂帝的猜疑,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皇帝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臣子的欺騙,那麼自己將會迎來入仕以來的第二場大麻煩。
朱棣聽後心中有些無語,幾盞茶的功夫就想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真不愧是你啊,陳兄弟!
“奏疏產生的緣由,原來如此。那我倒要看看,這份在幾盞茶功夫想出來的奏疏,有什麼厲害之處!”
朱棣說完,不再理會李誌剛,神色平常的繼續看著手中的奏疏。
陳羽第一份政績的經過,有了一個合理的過程;至於從八品跟正二品大員的結交,也有了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
李誌剛喜愛書法,這在朝中幾乎是一件人儘皆知的事情。
而現在這份奏疏上麵的內容,倒是勾起了朱棣的好奇心。
他倒要看看,此次陳兄弟又說出了什麼樣的驚世之語。
李誌剛神色肅穆,手心都出汗的站立在一旁,心中非常緊張。
雖然奏疏上麵的內容有美化,但內容方麵跟真實情況大差不差。
他擔心陛下不相信自己的言論。
畢竟幾盞茶的功夫,就想出了困擾禮部乃至整個朝堂問題的解決辦法,實在有些天方夜譚……
朱棣開始集中注意力,他倒要瞧瞧,陳兄弟到底寫了什麼驚天動地的東西,讓禮部尚書今日這樣火急火燎的入宮。
讀了幾段之後,他漸入佳境,所有雜念全部拋之腦後。取而代之則是注意力的更加集中。
奏疏中所寫的內容,是恩科結束之後,天下有才之士所遇見的困難,在接下來的時間人生當中,應該何去何從;
以及朝廷如今不夠完善的人才儲備製度;
這些事情,朱棣第一時間就感覺出來事關重大。
因此當場就沉浸式的沉入其中。
正如奏疏中所羅列的那樣,這些正是大明,也可以說是曆朝曆代所同樣麵臨的難題:
科舉是為朝廷選拔人才的製度,可是科舉結束之後,對於那些片刻落榜,但本身卻在某一領域極具才華;
包括用了一朝如今因特殊原因,可以重新籠絡天下讀書人心的戰略。
朱棣是一位文治武功皆可的皇帝,隻不過他的武功遠在他的文治之上。
但這並不代表著他的治國能力不行。
第一時間,
朱棣就意識到這份策略,對經過靖難之役的永樂一朝,是非常有用的東西。
在看到那些在某一領域有著出眾的才華,卻因偏科落榜,從而導致在接下來的繼續備考當中,有可能還是因偏科問題,繼續落榜,從而無奈的屈服於現實因素,也就是家庭當中,無法再繼續承擔接下來的求學,從而被迫放棄學業。
這樣一來,大明在無形之中,將會缺少一大批有著真才實學,且在某一領域出眾的人才。
看到這,朱棣的眉頭忍不住微微皺起。
但接下來,朱棣在看見奏疏上麵,有著關於科舉之後針對這些偏科落榜學子的善後策略,包括能在策略進行的同時,籠絡天下讀書人的人心時,他不由頻頻點頭。
這上麵無論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是對於問題深入的剖析,都像說到朱棣心坎上一樣。
很舒服!
等到朱棣讀到解決問題是建設大學的時候,整個人一怔,隨後一臉恍然露出一副原來如此的模樣。
對啊!
說的太對了!
大明有一個專門為權貴階層服務的學府——國子監;
那麼為什麼不能再有一個專門為權貴之外讀書人服務的學府——大學!
國子監自魏朝傳承下來,期間也多了許多東西與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