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羽的演講語氣有著起伏的波瀾,更有著抑揚頓挫的張力。
每當講到情緒高漲的段落,他便刻意拔高語調,那愈發鏗鏘的聲線裹挾著十足的力量,使得口中的話語擲地有聲,儘顯慷慨激昂之勢。
在此之前,
羽已憑借清晰的邏輯,將事件背後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一一拆解,條理分明地呈現在眾人麵前。
隨著理解的加深,原本在眾人心中隱隱作祟的反對念頭,如同被潑了冷水的火苗般漸漸熄滅。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
當沒有了利益牽扯之後,群臣開始放下個人得失的計較,站在朝廷的立場考量全局。
那份對集體的關切,悄然在心中蔓延。
大殿內的氛圍也隨之變得熾熱,每一個聆聽者都被這份熱忱所感染,隻覺得渾身熱血翻湧,心潮澎湃。
當眾人不再被複雜的利益糾葛所牽絆,腦海中的思緒反而變得純粹起來。
他們現在腦海中隻有一個想法:
“此子大才,剖析透徹,說的太好了!”
包括朱棣、朱高熾、夏原吉、李誌剛等人,對於陳羽到目前的表現非常滿意,聽的十分儘興。
陳羽醞釀了一番接下來的情緒,同樣也等著眾人的情緒擴散,隨後繼續說道:
“先不談論教育、人才對於大明今後的益處,就單論最近幾年,大明內部發生的那一件大事:靖難之役!”
“朝中奸佞作祟,使得建文帝倒行逆施,國內陷入戰火、百姓流離失所,邊疆更是屢遭漠北侵擾。燕王為還大明一個朗朗乾坤,迫不得已起兵靖難,結果以八百甲士起兵,為大明撥亂反正!”
“經曆了奉天靖難這樣的戰役,可大明內部仍能快速休養生息,並進而做出了一大串舉措,如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等,甚至還準備來年征伐漠北。”
“諸位有沒有考慮過,這些靠的是什麼?”
……
奉天靖難是幾年前的事情,到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討論。
陳羽清楚,這是自己第一次參加常會,當著永樂一朝一眾大佬的麵,組建利益、發展關係都是次要。
重要的是先在他們麵前表露自己的立場。
畢竟無論哪個時期,政治正確永遠都應該放在首位。
眼前的政治正確,就是對待奉天靖難後的態度。
表明態度之後,接下來才可以在此基礎上在組建利益、發展關係。畢竟有了第一步,然後吸引來的人,將會是誌同道合之輩。
如此在接下來的大業當中,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果然陳羽說完這番話後,一些心中還懷念著建文一朝的官員,看向陳羽的眼神都開始變得不對勁了。
有著隱隱怒意。
雖然他們清楚,建文一朝已是過去式,打回來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但有一句話叫做: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他們體驗過建文一朝文官的地位,在麵對永樂一朝時,隻會不斷拿出來比較,從而愈發排斥永樂一朝。
排斥也沒辦法。
這就使得在許多工作當中,不是那麼儘心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