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誌剛聽著陛下對他的賞賜,臉上經過短暫的錯愕,隨後便是欣喜。
他身為朝中正二品大員,對於賞賜這種賞賜已經沒有太大的期望,可今日陛下還是給了他一種意外之喜的感覺。
畢竟以他的政治素養,當然能夠看得出來,今後大學隨著時間的發展,定然會成為天下讀書人向往的學府。
這種讀書人可不是權貴,而是寒門階級。
而自己去擔任祭酒一職,可以說從大學裡麵走出來的官員,都是自己的學生。
這相當於掛一個職位,就可以白撿許多人脈。
雖然以他目前的職位,對於從大學當中走出來的人脈,用不上。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萬一其中有那麼一兩個潛力種子,在仕途上走的很遠。
官場一道,誰都說不準。
就像陳羽突然就被朱棣看重一樣。
再者,他用不上,他的後輩未必用不上了。
李誌剛一想到今後自己將要成為天下寒門讀書人的老師,很長時間,心中都沒有這樣興奮了。
他擲地有聲的應道:
“臣遵旨!”
朱棣點了點頭,將大學祭酒的位置安排下去之後,淡淡的說道:
“今日常會姑且先到這,至於大學當中其餘空缺的職位人選,等待常會結束之後,朕會再篩選一番。”
大殿內的文武百官聽見陛下這樣說,知道常會結束了。
畢竟常會說到底就是將不好決斷的政務,拿出來商議。今日常會的議題就是關於大明的人才儲備,也就說興建大學一事。
既然各個方麵都已經敲定,對提出這個意見的兩人,也都給予了賞賜。那麼接下來要做的就不是口頭上的商議了,而是行動中的落實到位。
接下來朱棣的話,也正如日常的常會流程一樣。
王忠宣布退朝之後,所有四品乃至以上的文武百官,有序離場,紛紛從奉天殿退了出去。
陳羽也混在眾人當中,不緊不慢的離開了大殿。
和今早來到午門時候的場景不同。
他在退出大殿的路上,周遭的官員對待陳羽明顯熱情了不少。從大殿到午門的這段距離,一路上陸陸續續的有不少官員過來找陳羽攀談。
攀談的內容自然不涉及政務,就是單純的打個招呼,簡單的聊上幾句,互相點明一下彼此的姓名、官職,家世。
說到底就是混一個眼熟。
畢竟能參加這場朝會的,最低都是四品大員。這放在後世公務員體係,大致對應省部級副職至廳局級正職,即地級市市長至省長。
因此,不至於對於陳羽顯得特彆熱情與套近乎。
陳羽雖然今日的勢頭大有一副飛黃騰達,一飛衝天的樣子。
但落到實處,終究也隻是一個從七品的官員。
距離所謂的四品乃至更高,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而且官職這種東西,越往後麵升遷,難度越高。
因此這些身居高位的高階官員,自然不會因看見皇帝對陳羽特彆恩寵之後,就要貼上去,跟陳羽套近乎。
畢竟他們都是官場當中的老油條了。
十分清楚帝王的恩寵,縱然是人人豔羨的熱灶,可這熱度能維持多久,從來無人敢打包票。
你或許今日還沐著聖眷、風頭無兩;而明日就可能龍顏不喜、淪為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