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可以怕吃苦,可以在接下來大學包吃包住高教育的大學當中享樂,可下一次的科舉考試成績不會說謊。
更加不會陪你演戲。
此時現場非常的安靜,連竊竊私語的聲音都沒有。
不管是商賈子弟還是寒門子弟,又或者是一眾官員,全部都聚精會神的看著陳羽,等待著這位監丞接下來的警醒之語。
陳羽等到現場全部安靜下來之後,這才在講台上踱了幾步後,繼續說道:
“我知道,你們聽了我方才說的話,心中感覺有些不舒服,甚至憋著一口氣。”
“但我作為大學的監丞,有些話必須要說。監丞的職責是其一,還有一個就是我在台上看見台下的一眾學子,眼中有著對未來的濃濃憧憬!”
“有憧憬是好事,有了憧憬才能在學習上有動力,你們在學習上有動力才能距離成功更進一步。”
“大學作為學府,突出的就是一個學,但凡在大學內願意刻苦拚搏的人,大學全體官員,上到祭酒下到我這個監丞,包括大學裡麵的所有老師,先生,都將會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將知識傳授給你們。”
“還是那句話,隻要你們願意學,那麼大學裡麵的所有知識,任君取用!誰敢阻礙你們學習,我陳某人,第一個不同意!”
可以看出,陳羽在演講上有些天賦,懂得語調什麼時候該高,什麼時候該低,起到一個起伏的效果。
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聽眾的情緒,不至於聽起來打瞌睡。
在陳羽的再次激勵下,眾學子的熱情又被調動了起來。
陳羽看著台下一雙雙對未來充滿信心與乾勁的學子,滿意的點了點頭。
大學入學的第一批學子,將在這裡完成深造,同時也是自己推動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與參與者。
畢竟任何改革都離不開先進的思想。
而思想的來源,則是教育的傳播。
陳羽希望台下這一眾學子當中,能夠有一部分在接受先進思想的情況下,步入朝廷,為將來他的巨大改革獻上一份力。
陳羽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
“諸位學子,我要講的就是這麼多了,若是想要在大學裡麵努力學習、埋頭拚搏,那麼剛剛說的那些已經夠用了;若是有人就不是抱著學習的心態步入大學,那麼我哪怕是在這裡說上三天三夜也是白搭。”
“最後,我就送給諸位學子幾句詩,作為結束。”
話落,全場再次爆發出了巨大的歡呼聲。
陳羽方才講的簡單易懂,充滿著思考,他們受益匪淺。
對於陳羽演講結束,自然要捧場。
更何況陳羽還打算作幾句詩,以此來結束此次演講。
陳羽的文章、策論,眾人在恩科當中,已經見識過了。
無人能及!
那麼不知擁有如此才識的人,做出來的詩,該是何種的牛逼。
眾人猜測,在這種情況下,陳羽大概率是要做與勸學相關的詩,用來激勵眾人。
因此,一眾學子與官員,都期待的很。
其中最為期待的當屬李誌剛了。
他本身在詩文上的造詣,放在大明都是能夠排的上號的,所以對於詩文的賞析能力自然也是極高。
但以他的閱曆,能夠入的了眼的詩文已經不多了。
可他對於陳羽接下來的勸學詩,充滿了期待。
他預感陳老弟會在詩文上,讓他大吃一驚。
在所有人的期待下,陳羽緩緩開口說道: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這是我送給你們的第一句詩,希望你們能夠明白書卷是你們有情有義的故人,而不是眼不見心不煩的敵人!”
第一句詩一出來,全場嘩然。
故人一詞意味著熟悉、信賴、無需客套的默契,更暗含久處不厭的深厚情誼。
而對於讀書人來說,故人相見往往伴隨傾訴、慰藉與共鳴,陳羽將這種人際間的情感遷移到書上,瞬間讓冰冷的文字載體有了溫度與性情。
它不再是供人查閱的工具,而是能感知書生的晨昏作息、理解書生的憂樂心緒的知己;讀書也不再是單向的汲取知識,而是雙向的相親,如同與故人朝夕相伴,憂時共歎、樂時同喜,物我之間的界限被徹底打破,人與書的關係變得親密無間。
這種比喻避開了書是階梯、書是明燈等功利性,轉而從情感陪伴切入,更貼近普通人讀書時的心靈體驗,極易引發共鳴。
整句詩沒有宏大的敘事,隻有晨昏與憂樂兩個日常維度,卻精準捕捉了讀書融入生命的狀態。
晨昏:覆蓋了一天的完整時間,清晨到黃昏,暗示讀書不是偶爾的消遣,而是如吃飯、呼吸般的日常習慣。
它不挑剔時間,晨光中可展卷,暮色裡可伴讀,這種隨時在場的陪伴感,恰是故人特質的延伸;
憂樂:囊括了人生的核心情緒,憂愁與喜樂,點明了書籍的精神價值,得意時,書是益友,提醒人保持清醒,樂時相親,不致沉迷;失意時,書是良伴,給予人慰藉與力量,憂時相親,可解心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陳羽沒有說讀書能明理、讀書可成才,而是通過晨昏的時間跨度與憂樂的情感跨度,讓書的重要性自然浮現。
它不是外在的工具,而是內在的精神伴侶,貫穿生命的每一個片段。
短短一句詩讓全體學子官員,陷入到了沉思當中。
都在琢磨其中的哲理與深意。
李誌剛也是如此。
實話實說,陳羽做出的這首詩,已經算是相當高的詩文了。
果然,陳兄弟在經史子集上擁有那麼高的文學造詣,在詩文上肯定差不了。
對於陳羽上台演講的事,其他的官員與學子有可能不清楚,以為是提前就安排好的,但李誌剛可明白的很。
這件事情完全就是他臨時說的。
從當時陳羽詫異的神情也可以判斷出來,對方提前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