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
朱棣和夏原吉不約而同的點了點頭,表示已經理解了其中的道理。
沒想到控住輿論話語權的手段,竟然如此簡單。
經過陳羽這麼一說,朱棣真真切切的意識到,個人控製輿論話語權的能力,哪怕他擁有百萬大軍,也是有限。
畢竟看控製輿論的話語權在哪方勢力手中,就要看哪一方勢力擁有最多的發聲之人。
皇權之下,擁有數萬名官吏,可以散布民間為皇權發聲,來推行皇帝的理念,
這種配置按照正常的想法來看,天下的輿論話語權應該被皇權掌控才對。
可在看儒家勢力,門下卻擁有著近百萬的儒家弟子,同樣散布在民間的各個角落,為儒家發聲,來傳播儒家的理念。
這近百萬的儒家弟子,作為儒家掌控輿論話語權的根基,這樣一看,皇權的數萬官吏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再者,就像陳兄弟方才說的那樣,皇權之下的官吏,也有大量是儒家子弟。
所以有多少官吏拿著朝廷的俸祿,卻在自己看不見的角落,為儒家發聲?
如此看來,儒家這方勢力成功當著皇權的麵,竊取權柄也就不奇怪了。
隻要天下間的百萬儒家弟子還在,那麼輿論話語權便始終在儒家手中,而不會被皇權掌控。
皇權擁有著百萬大軍,也就是絕對的兵權,是否敢動用暴力,來讓百萬儒家弟子消失?
不敢!
這一方麵,哪怕是當年殘暴如蒙元都不敢。
更何況是大明。
身為統治者,考慮的不應該隻是打天下,同樣應該考慮是打天下之後的治天下。
若是百萬儒生被滅,那麼朝廷治理天下的官吏隻能靠勳貴武將來填充。
勳貴武將治理天下……
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笑的笑話。
缺少了文官、讀書人治理的天下,地方很快就會因為秩序缺失,而爆發動亂。
動亂爆發之後,要是因沒有文官充當出謀劃策者,單靠武將鎮壓,隻會愈演愈烈。
直到危及江山社稷。
到了這一刻,朱棣再次意識到了當初自家老爹,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候的棘手程度。
強勢如洪武帝都選擇了妥協。
如果不妥協,還有一種辦法。
那就是從儒家的根源上消除這個問題。
為何天下會湧現出百萬儒家子弟?
這一切的根源,始於漢朝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自董仲舒提出此策並被漢武帝采納後,儒家思想從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正式與皇權綁定,成為官方正統的意識形態。
千餘年間,這套思想體係早已不隻是書本上的學問,而是滲透到了社會運轉的肌理之中。
從隋唐確立科舉製開始,儒家經典更是成為了讀書人躋身仕途的唯一敲門磚。
無論是童蒙階段的《三字經》《千字文》,還是進階研讀的四書五經,整個教育體係都被儒家思想牢牢占據。
讀書人皓首窮經,所求的不僅是學識精進,更是通過科舉實現階層躍升的可能。
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自幼浸潤於仁、義、禮、智、信的教化,熟稔於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倫理。
自然成長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以儒家理念為行為準則的子弟,甚至主動成為其思想的傳播者與扞衛者。
千餘年的教化,讓儒家思想早已超越了學說的範疇,融入了民間的倫理規範、家族製度與社會秩序。
“孝悌”“忠君”“禮教”等觀念,既是皇權維係統治的精神紐帶,也是普通百姓認同的行為準則。
對抗儒家就需恢複百家。
但諸如法家的嚴苛、道家的無為、墨家的兼愛,皆與已固化的社會認知相悖,難以被上至朝堂、下至鄉野的大眾所接受。
而且官僚體係已被滲透。
朝中重臣、地方官員幾乎清一色由科舉出身的儒家子弟擔任,他們既是儒家思想的受益者,也是其堅定的維護者。
任何試圖削弱儒家的舉措,都會遭到整個官僚集團的集體抵製,最終淪為一紙空文,甚至可能反噬皇權自身的穩定。
因此,在永樂年間,以百家弱儒家看似是製衡思想、奪回話語權的良策,實則是脫離現實根基的空想。
儒家早已與大明的製度、社會、人心深度綁定。
撼動它,無異於撼動整個王朝的統治根基。
畢竟隻有背叛階級的人,而沒有背叛階級的階級。
或許像夏原吉一樣,有幾個儒家子弟願意為了皇權而對抗儒家。
但這樣的人終究隻是少數。依靠這少數的人,哪怕個個都位高權重,知識淵博,也無法對抗百萬儒家子弟。
再加上皇權,也不可能做到!
陳羽吃得有些燥熱,解下外衣隨手搭在椅背上,繼續說道:
“誰握住了輿論的話語權,誰就能把自家勢力的訴求明明白白擺到台麵上。更要緊的是,借著輿論的勢頭裹挾人心,天下人到頭來都得順著他們的意思讓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皇權硬氣的時候,儒家手裡的輿論話語權沒丟,可他們會收斂鋒芒,安安分分的;一旦皇權弱了,他們就開始找由頭、立名目,一門心思為自己撈好處;
等舊朝廷被榨得油儘燈枯,他們又把百姓的所有怨氣都引到舊朝頭上,到那時人人都想反,新朝代就冒出來了。新朝剛立、勢頭最盛的那陣子,儒家又會夾起尾巴做人。”
“王朝有王朝的興衰循環,儒家也有他們的生存循環。但不管這循環怎麼轉,他們撈好處的法子,多半是靠著歪曲曲解朝廷的旨意來的。”
曲解上意,裹挾名義,等等儒家獲利的手段一出,朱棣眼底的殺意湧現,雙眸變的冰冷銳利。
像朱棣這種君王,是將李世民作為自身超越的目標,所以並不會做針對功臣的事情。
哪怕你功勞再高也是如此。
畢竟朱棣擁有自信能夠駕馭。
可是他接受不了有人能夠威脅他的大明江山,接受不了有的勢力會危及到大明後代之君的統治。
不是隻有朱棣擁有這樣的想法,但凡是一位有能力的君王,都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