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讀完常烈的軍報。
"傳令。"
張克對親兵三子道,"撥四千燕山狼騎兵歸李驍去正麵迎擊喀山的先鋒軍。"
親兵剛要轉身,又被他叫住:"等等,把回來的那五百燕山突騎也編進去。"
張克指尖輕叩案幾,"不必死戰,咬住即可。按常烈所言,他自會截斷其後路。"
草原騎兵新編部隊被正式定名為"燕山狼騎兵"——清一色草原戰馬,騎射見長,雖衝陣不及燕山突騎兵,卻勝在耐力與速度。
狼騎兵全員披掛燕山軍特製的雙層牛皮甲,內鑲有镔鐵片增強防護力。
兵器配置講究實用:短矛、標槍便於投擲和靈活刺殺,彎刀與鐵骨朵適合馬上近戰,再配以草原複合弓。
這般裝備,正合輕騎兵襲擾追擊之用。
燕山軍騎兵如今已成建製:
燕山狼騎兵編製兩萬之眾,皆為草原騎兵,不隸屬各衛,專為戰事調配。
采用輪換製服役,各部落按人數補員,確保員額常滿,陣亡有撫恤,服役有月俸。
燕山突騎兵一萬二千,平日訓練管理分屬各衛,嚴格依照吳啟所撰《燕山軍操典》操練,戰時根據需要編組成軍,都是同一套訓練操典,不同部隊之間不存在指揮信息和溝通差異。
還有最精銳的燕山重騎兵,如今已擴編到三千之重,是張克手中的絕對精銳。
原歸白燼統領,自其出任漠南草原大總管後,日常訓導便交由韓仙執掌。
此役張克親率兩千燕山重騎進駐保定府內,作為戰局底牌。
保定府內所有百姓已被清空,這支鐵騎深藏城內街巷,連馬匹都罩著粗布,隻為出奇製勝時一錘定音。
東狄人清楚他手裡攥著一支具裝甲騎,卻摸不準藏在何處,更猜不透何時會殺出
——懸頂之劍,最是懾人。
李驍領命時眼底帶笑。
張克看得明白——常烈這是要把頭功分一半給李家。
畢竟上次先鋒之爭,贏得確實討巧了些。
張克對常烈"不講武德"的做法不以為然。
先鋒對決搖人怎麼了?
戰場上能多打少才是硬道理。
要榮譽?二毛前線要多少有多少,那邊最不缺的就是榮譽,武器兵源啥都缺。
斯拉夫人的同室操戈,彎彎政客理想中的豪豬形態。
兵法有言:有優勢兵力就該往死裡打,能圍殲絕不擊潰。
孟良崮如此,淮海戰役更是如此——彆看校長戰場上總兵力占優,可局部戰場上人戰神永遠是集中優勢兵力,三倍以上圍著你一個點猛揍。
敵人放跑了會學精,下次更難殺。
功勞永遠立不完,但戰機稍縱即逝。常烈這手搖人,搖得對。
喀山騎在馬上,眉頭緊鎖,目光不斷掃視著四周起伏的山林。
晨霧尚未散儘,遠處的官道若隱若現,仿佛隨時會衝出什麼。
他攥緊韁繩,終於下定決心,揮手召來親兵:“傳令前鋒拆三個牛錄,分成三十隊,擴大搜索範圍前進,務必確保沒有燕山軍伏兵!”
親兵領命而去,不多時,原本整齊的先鋒軍陣中又分出數十支小隊,如細流般分散開來,鑽入前方荒野、山道、密林,仔細搜尋著任何可能的敵蹤。
喀山望著他們遠去的身影,心中仍隱隱不安,但斥候陸續回報——沒有發現大規模騎兵的往南北機動的痕跡,甚至連馬蹄印都極少見到。
“難道真是我多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