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九月,曹操親自率軍進攻劉備。
劉備自知無法抵擋曹操的大軍,於是敗走,南下投奔荊州牧劉表。
劉表親自出城去迎接劉備,以上賓之禮接待他。
劉表深知劉備的才能和威望,他希望借助劉備的力量來抵禦曹操的威脅,同時也對劉備有所防備。
劉表給劉備補充兵力,讓他駐紮在新野。
在荊州期間,劉備雖然暫時得到了喘息之機,但他心中始終沒有忘記自己興複漢室的大業。
他深知自己目前實力不足,需要廣納人才,積蓄力量。
於是,他在荊州招賢納士,荊州豪傑紛紛歸附於他。
潁川郡人徐庶前來投奔劉備,劉備對他十分器重,徐庶又向劉備推薦琅邪郡人諸葛亮。
當時諸葛亮隱居隆中,劉備求賢若渴,於是親自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決定出山輔佐劉備。
諸葛亮為劉備剖析天下大勢,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他認為天下大亂,曹操平定北方,兵強馬壯;孫權割據江東,根基深厚,兩人都難以匹敵。
為今之計,首先占據荊州,再進圖益州;然後以荊州、益州作為基礎,與孫權結盟共同抗擊曹操,等待時機,成就霸業。
劉備聽後,茅塞頓開,對諸葛亮更加敬重,從此,諸葛亮成為劉備的重要謀士,為他出謀劃策,輔佐他成就大業。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開始南征荊州,企圖一舉統一天下。
八月,荊州牧劉表病逝,幼子劉琮繼承職位。
劉琮懦弱無能,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他聽從了蒯越、傅巽等人的建議,派人向曹操請降。
當時劉備駐紮在樊城,對劉琮的投降計劃毫不知情,直到曹軍抵達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他才得知消息。
劉備大驚失色,緊急向南撤退。
經過襄陽時,諸葛亮勸諫劉備趁機進攻劉琮,奪取荊州。
劉備不忍對同宗下手,他說:“我不忍心做這種背信棄義的事情,否則死後有何麵目去見劉表!”
於是,劉備率部離去。
荊州士人及百姓對劉備的仁德十分敬仰,紛紛前來歸附劉備。
等到了當陽縣,劉備的部眾已有十多萬人,由於百姓拖家帶口,行軍速度緩慢。
有人建議劉備緊急行軍,南下占據江陵,否則被曹軍追上後果不堪設想。
但劉備卻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他堅決不肯舍棄百姓,繼續緩慢前行。
曹操得知劉備逃走後,擔心劉備搶先占據江陵,獲取大量物資,於是立即率領五千精騎追趕,晝夜行軍三百裡。
在當陽長阪坡,曹操的大軍追上了劉備。
劉備在混亂中拋妻棄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幾十人騎馬逃走,其餘人馬輜重都被曹操俘獲。張飛率領二十名騎兵斷後,他據水斷橋,瞋目橫矛,大聲怒吼:“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曹軍見張飛勇猛,無人敢上前,劉備等人這才得以逃脫。
劉備率部逃往漢津,正好與關羽的船隊會合,得以渡過漢水。
又遇上劉表長子劉琦,時任江夏郡太守,率領萬餘人馬前來接應,一起抵達夏口。
此時,劉備的勢力遭受重創,但他並未氣餒。
他深知僅憑自己目前的力量,無法與曹操抗衡,於是接受了諸葛亮的建議,派遣諸葛亮出使江東,與孫權結為聯盟,共同抗擊曹操。
諸葛亮來到江東後,憑借著卓越的口才和智慧,成功說服孫權與劉備聯合。
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率領三萬吳軍,並與劉備軍一起組成孫劉聯軍,在赤壁迎戰曹操。
曹操的軍隊由於不熟悉水戰,且士兵多染疾病,戰鬥力大打折扣。
周瑜采用部將黃蓋的火攻之計,火燒曹軍戰船,一時間,曹營火光衝天,曹軍大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孫劉聯軍趁勢出擊,大破曹軍。
曹操率領殘餘人馬退回北方,從此無力短期內再次大規模南征。
赤壁之戰是劉備人生的重要轉折點,這場戰役不僅使劉備轉危為安,還為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戰後,劉備表奏劉琦為荊州刺史,又出兵進攻荊南四郡。
武陵郡太守金旋、長沙郡太守韓玄、桂陽郡太守趙範、零陵郡太守劉度全部投降。
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領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征調賦稅以充軍用;又任命關羽為蕩寇將軍,兼任襄陽太守;張飛為征虜將軍,兼任宜都太守;偏將軍趙雲兼任桂陽郡太守。
不久,劉琦病逝,部屬推舉劉備為荊州牧,治所設在公安。
孫權為了鞏固孫劉聯盟,將妹妹嫁給劉備。
赤壁之戰後,劉備的勢力逐漸壯大,但他深知荊州地處四戰之地,難以作為長久的根據地。
此時,益州牧劉璋派軍議校尉法正前來荊州,邀請劉備入川,共同抵禦張魯。
法正暗中向劉備獻計,勸他以張鬆作為內應攻占益州。
劉備認為這是一個奪取益州、建立穩固根據地的好機會,於是留下諸葛亮、關羽等人鎮守荊州,自己率領數萬人西進益州。
劉備率軍抵達涪城今四川綿陽市),劉璋親自率領部眾前往迎接。
劉璋對劉備十分信任,不僅資助他大量糧草、兵器和士兵,還表奏他為大司馬、司隸校尉。
然而,劉備與劉璋的目的不同,他的心中始終想著奪取益州。
在龐統的建議下,劉備在葭萌關屯兵,厚樹恩德,以收民心,等待時機。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進攻孫權,孫權向劉備求救。
劉備以此為借口,向劉璋請求增兵一萬及軍資,以便東下救援孫權。
劉璋隻答應給劉備四千士兵,軍資也隻給了一半。
劉備借此激怒將士,與劉璋決裂。他揮軍南下,進攻劉璋。
劉璋派劉璝、泠苞、張任、鄧賢等人在涪水關抵抗劉備,但都被劉備擊敗。
張任在雒城戰死,劉璋的兒子劉循堅守雒城,劉備圍攻雒城一年有餘,龐統在攻城時中流矢身亡。
劉備悲痛萬分,但他並未放棄。
他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率軍入川支援,自己則繼續圍攻雒城。
在諸葛亮等人的支援下,劉備終於攻破雒城,隨後,大軍直逼成都。
此時,馬超歸降劉備,馬超在涼州素有威望,他的到來使成都城內人心惶惶。
劉璋見大勢已去,最終開城投降。劉備成功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成功入主成都後,對益州的治理展現出卓越的政治智慧。
他首先廢除了劉璋時期繁瑣嚴苛的法令,任用諸葛亮製定《蜀科》,以法治蜀,穩定社會秩序;同時,他寬待劉璋舊部,許靖、法正、李嚴等人才皆被委以重任,使得益州士族與劉備集團迅速融合。
在經濟上,劉備采納劉巴的建議,鑄造直百五銖錢,統一貨幣,穩定物價,鼓勵農商,短短數年間,益州經濟得以恢複,百姓安居樂業。
此時,曹操也在積極擴張勢力,他西征張魯,占據漢中。
漢中作為益州的北方門戶,若落入曹操手中,益州將永無寧日。
法正敏銳地察覺到局勢的緊迫性,向劉備進諫:“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合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合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
劉備采納法正的建議,於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發動漢中之戰。
在這場持續近兩年的戰役中,劉備與曹操展開了激烈的角逐。
初期,劉備派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將領進攻下辨,卻遭遇曹洪、曹休的頑強抵抗,吳蘭戰死,張飛、馬超被迫撤軍。
但劉備並未氣餒,他親自率軍,在定軍山與夏侯淵對峙。
法正獻上奇謀,利用山勢居高臨下,命黃忠趁夏侯淵修補鹿角之時,居高臨下突襲,黃忠一戰斬殺夏侯淵,曹軍軍心大亂。
曹操聽聞夏侯淵戰死,親自率軍前來爭奪漢中。
劉備據險而守,堅決不與曹操正麵交鋒,他對將士們說:“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
最終,曹操因糧草不濟,士卒疲憊,無奈撤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成功占據漢中,進位漢中王,分封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為四方將軍,魏延為漢中太守,蜀漢政權的架構初具規模。
然而,就在劉備事業蒸蒸日上之時,荊州局勢卻急轉直下。
關羽奉命鎮守荊州,他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但關羽性格孤傲,輕視東吳,孫權派使者為兒子求娶關羽之女,卻遭到關羽的羞辱:“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徹底激怒了孫權,他與曹操暗中勾結,派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
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最終被東吳將領潘璋的部將馬忠擒獲,父子二人遇害。
荊州的丟失,對劉備集團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不僅戰略要地儘失,更讓劉備痛失義弟關羽。
劉備悲憤交加,不顧諸葛亮、趙雲等群臣的勸阻,於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稱帝後,親率五萬大軍東征東吳,企圖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
孫權派遣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等將領抵禦蜀軍。
陸遜采取避其鋒芒、堅守不戰的策略,蜀軍在夷陵地區與吳軍對峙數月,始終無法突破防線。
時值盛夏,天氣炎熱,蜀軍將士疲憊不堪,劉備無奈之下,將水軍撤往陸地,在山林中安營紮寨,連綿七百裡。
陸遜抓住戰機,采用火攻之計,一時間,蜀軍營寨大火衝天,蜀軍大亂。
陸遜乘勢發起總攻,蜀軍全線潰敗,劉備僅率少數殘軍逃回白帝城。
夷陵之戰的慘敗,讓劉備心力交瘁,他一生征戰,從未遭受如此重創。
劉備深感無顏麵對蜀中父老,於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在白帝城永安宮病重。
他將諸葛亮召至榻前,托孤於他:“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又敕令兒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隨後,劉備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葬於惠陵。
劉備的一生,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奮鬥史。
他以“興複漢室”為己任,從織席販履的平民,成長為開創蜀漢政權的一代帝王。
他的成功,源於堅韌不拔的毅力,即便屢戰屢敗,也從未放棄;源於寬厚仁德的品性,始終以百姓為本,贏得民心;源於善於用人的智慧,麾下彙聚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一大批傑出人才。
儘管劉備最終未能實現興複漢室的理想,但他的精神卻激勵著無數後人。
他所建立的蜀漢政權,在西南地區推行文教,促進民族融合,對中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劉備的故事,也成為了中國文化中忠義、堅韌、仁德的象征,在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始終閃耀著獨特的光芒,為後人所敬仰與傳頌。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