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諸葛亮_中國古代名人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56章 諸葛亮(1 / 2)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社會矛盾激化,黃巾起義爆發,揭開了亂世的序幕。

在這樣的動蕩年代,光和四年181年),諸葛亮出生於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的一個官宦世家。

諸葛家族在當地頗具聲望,父親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良好的家庭環境為諸葛亮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條件。

然而,命運卻在他幼年時便展現出殘酷的一麵。

三歲喪母,八歲喪父,孤苦伶仃的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隻得投奔叔父諸葛玄。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在豫章太守任上失勢,帶著諸葛亮兄弟前往荊州投靠劉表。

不久後,諸葛玄病逝,年僅十七歲的諸葛亮麵臨著人生的重大抉擇。

此時的他沒有選擇投身仕途,而是決定隱居於襄陽隆中,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躬耕生活。

隆中地處群山環抱之中,景色秀麗,諸葛亮在此搭建草廬,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似過著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

但實際上,他在茅草廬中遍覽經史子集,對儒家、法家、兵家、道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進行深入研究,尤其對《孫子兵法》《六韜》等軍事著作愛不釋手。

在隆中隱居期間,諸葛亮並非閉門造車,而是廣交名士,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好友結下深厚友誼。

他們時常相聚,縱論天下大勢,探討治國安邦之策。

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樂毅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他以這兩位曆史名人為榜樣,表明自己渴望在亂世中施展才華、建立功業的誌向。

同時,他還與荊州的地方勢力保持密切聯係,通過與襄陽名士龐德公、司馬徽等人的交往,深入了解荊襄地區的風土人情、政治局勢和軍事動態。

諸葛亮善於觀察和思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他在田間勞作時,會仔細觀察星象變化、氣候變化和地理環境,研究天文曆法與地理形勢對軍事行動的影響;在溪畔垂釣時,也會思考用兵之道,琢磨如何排兵布陣、克敵製勝。

經過多年的積累與沉澱,他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戰略思想。

當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侃侃而談,為這位心懷壯誌的漢室宗親指明了方向:“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儘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短短數百字,卻高瞻遠矚地分析了天下局勢,提出了“跨有荊益,聯吳抗曹”的戰略構想,為劉備集團製定了長遠的發展規劃,展現出遠超時人的戰略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

諸葛亮出山時,劉備的處境極為艱難。他屢戰屢敗,寄人籬下,在曹操大軍南下時,連立足之地都難以保全。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二十萬大軍號稱八十萬)南下,荊州劉表之子劉琮不戰而降,劉備被迫從樊城倉皇南撤。

當曹操的虎豹騎在長阪坡追上劉備時,劉備幾乎全軍覆沒,僅率數十騎逃脫,形勢岌岌可危。

在此危局下,諸葛亮深知單憑劉備自身的力量無法抵禦曹操,必須聯合孫權共同抗敵。

於是,他主動請纓,親赴江東,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外交談判。

當時的江東,以張昭為首的主降派勢力強大,他們認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兵多將廣,江東難以與之抗衡,主張投降曹操。

諸葛亮到達江東後,在孫權的宮殿中舌戰群儒。

麵對張昭等人的詰難,他引經據典,旁征博引,以犀利的言辭逐一反駁。

針對張昭指責劉備“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諸葛亮指出劉備是在寡不敵眾、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暫時撤退,且新敗之後仍能重整旗鼓,足見其英雄本色;麵對虞翻質疑劉備能否抵禦曹操,他反問道:“劉豫州以數千仁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乎?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也。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操賊者矣!”

一番言論,有理有據,鏗鏘有力,令江東群臣啞口無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終,諸葛亮成功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

他與周瑜共同策劃了赤壁之戰,利用曹軍不習水戰、戰船用鐵鏈相連的弱點,采用火攻之計。

為了確保火攻能夠實施,諸葛亮在七星壇上“借東風”,雖有後人認為這是小說中的藝術加工,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對氣象的準確判斷和把握,無疑為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以五萬之眾大破曹軍,這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不僅扭轉了劉備集團的命運,也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充分展現了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智慧和外交才能。

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協助劉備迅速擴張勢力。

他們先奪取荊州南部四郡,隨後西進益州。

益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成就霸業的理想之地。

然而,益州牧劉璋昏庸無能,內部矛盾重重。

諸葛亮為劉備製定了周密的計劃,先以幫助劉璋抵禦張魯為名進入益州,然後尋找時機奪取益州。

在這個過程中,諸葛亮留守荊州,負責籌集糧草、訓練軍隊,為劉備提供堅實的後方支持。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成功占據益州。

入主益州後,諸葛亮麵臨著諸多挑戰。

益州的政治局勢複雜,本地豪強勢力盤根錯節,原劉璋舊部與劉備集團之間存在矛盾。

為了穩定局勢,諸葛亮以“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製”為原則,製定了《蜀科》。

《蜀科》是蜀漢的基本法典,它打破了益州豪強的壟斷,建立起公正嚴明的法治體係。

對於違法犯罪行為,無論身份高低,一律依法懲處;對於遵守法律、有才能的人,則給予重用。

通過推行《蜀科》,諸葛亮整頓吏治,使蜀漢的政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社會秩序逐漸穩定。

在經濟方麵,諸葛亮重視民生,采取了一係列發展經濟的措施。

他興修水利,主持修複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推廣蜀錦織造技術,鼓勵百姓從事紡織業,蜀錦成為蜀漢的重要出口商品,為國家帶來了豐厚的財政收入。

此外,他還加強商業管理,促進商品流通,使飽受戰亂的益州逐漸恢複生機,經濟得到繁榮發展。

在南中地區,由於長期以來民族矛盾尖銳,當地豪強與少數民族部落時常發動叛亂。

建興三年225年),孟獲等部落發動大規模叛亂,嚴重威脅到蜀漢的後方安全。

諸葛亮決定親自率軍南征。他深知單純依靠武力鎮壓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采取“攻心為上”的策略。

在南征過程中,他七擒七縱孟獲,每次擒獲孟獲後,都給予他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放他回去重新組織軍隊再戰。

孟獲起初認為自己失敗是因為輕敵,不服氣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但經過多次較量,他被諸葛亮的智慧和胸襟所折服,最終心悅誠服地表示:“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儀,直如此無羞恥乎?”


最新小说: 祖國分配對象後躺贏了[七零簽到] 無上大道 被吃絕戶?侯門主母重生殺瘋了 揚她骨灰後,瘋批帝王一夜白頭 表小姐今天也不想做皇後 侯府奶娘靠功德係統卷成大秦第一女相 世界升維 說好低調行事,你張嘴就吞神明! 和初戀官宣後,裝瘸前夫氣得站起來了 命定反派之戀愛腦神女精神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