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深秋,長江流域被一層厚厚的陰霾所籠罩,空氣中彌漫著一股肅殺之氣。
曹操親自率領著五千名精銳的虎豹騎,如同一股狂風般席卷而來。
他們以驚人的速度日行三百裡,一路疾馳,終於在當陽長阪坡這個地方追上了劉備的軍民。
十餘萬的百姓和殘軍在驚恐中四處奔逃,他們的哭喊聲、馬蹄聲、兵器碰撞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混亂不堪的景象。
這場景猶如人間煉獄一般,讓人毛骨悚然。
在這混亂之中,劉備與他的妻子甘夫人以及年幼的兒子劉禪不幸失散。
劉備心急如焚,四處尋找他們的下落,但在這茫茫人海中,要找到他們談何容易。
就在這時,隊伍中突然傳來一聲驚呼:“趙將軍單騎北去了!”這聲呼喊如同驚雷一般,在人群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眾人皆驚,紛紛猜測趙雲此舉的意圖。有人認為他是害怕曹操的追兵,所以選擇了獨自逃跑;還有人甚至懷疑他已經背叛了劉備,投靠了曹操。
但劉備卻怒擲手戟厲聲道:"子龍不棄我走也!"
這聲斷喝不僅是對趙雲的信任,更是君臣相知的見證。
原來,趙雲在混亂中發現主母與幼主失蹤後,毅然調轉馬頭,孤身逆戰。
他將亮銀槍斜挎於背,腰間懸著從夏侯恩手中奪得的青釭劍,白馬銀甲在血色殘陽下熠熠生輝。
《雲彆傳》詳細記載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戰鬥:趙雲首先在亂軍中尋得甘夫人,將其護送至長阪坡南側安全處,隨即返身再次衝入敵陣。
麵對曹軍的重重包圍,他左手持劍,右手握槍,施展出自創的"七探蛇盤槍"法。
槍尖如靈蛇吐信,劍刃似寒星閃爍,所到之處曹軍紛紛落馬。
當他在一口枯井旁發現懷抱劉禪的糜夫人時,這位烈性女子為不拖累趙雲,毅然投井自儘。
趙雲含淚推倒土牆掩埋井口,解下護心鏡將劉禪縛於胸前,再次策馬突圍。
在七進七出的過程中,趙雲先後遭遇曹洪、晏明、張合等名將。
與張合交手時,趙雲坐騎陷入土坑,卻借著戰馬一躍而起之勢,一槍直刺張合麵門,嚇得張合拔馬便走。
當他血染征袍,懷抱酣睡的劉禪平安歸來時,劉備接過孩子,突然將其擲於地上歎道:"為此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這一擲,擲出了君臣相惜的深情,也讓"單騎救主"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
趙雲的軍事生涯橫跨蜀漢政權的興衰,其戰術風格剛柔並濟,既有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勇猛,又有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智慧。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趙雲奉命留守荊州。
兩年後局勢突變,劉備決定攻取益州,趙雲隨諸葛亮、張飛溯江西上。
在攻克江陽、犍為的戰役中,趙雲展現出獨特的軍事智慧。
他先派細作潛入城中,摸清敵軍布防和糧草囤積之處,趁夜火燒敵軍糧倉,製造混亂。
當敵軍慌亂出城救火時,趙雲率伏兵突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破城。
更值得稱道的是他的安民之策。每攻克一城,趙雲便張榜安民,嚴令士兵不得擾民。
他親自開倉放糧,救濟災民,還將俘獲的敵軍眷屬妥善安置。
這種恩威並施的策略,不僅迅速穩定了新占領地區的局勢,更為劉備贏得了益州民心。
當地百姓甚至編出歌謠讚頌:"常山趙子龍,仁義賽關公;銀槍定巴蜀,仁德沐蜀中。"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漢水之戰,堪稱趙雲軍事生涯的巔峰之作。
當時,黃忠提議劫取曹軍糧草,趙雲留守大營接應。
黃忠逾期未歸,趙雲率數十騎前去探查,卻遭遇曹軍主力。
麵對數倍於己的敵軍,趙雲沒有選擇硬拚,而是展現出卓越的軍事謀略。
他下令偃旗息鼓,大開營門,單槍匹馬立於營寨之前。
曹軍見狀,懷疑有伏兵,不敢貿然進攻。
在曹軍猶豫撤退時,趙雲突然下令擂響戰鼓,一時間鼓聲震天,營內弓弩齊發。
曹軍頓時陷入混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劉備視察戰場後,由衷讚歎:"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並將其晉升為翊軍將軍。"
翊軍"之名,既體現了趙雲的護衛之功,也暗含其輔助軍國的重要地位。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趙雲以偏師吸引曹軍主力,為馬謖防守街亭爭取時間。
儘管因馬謖失街亭導致北伐失敗,但趙雲在箕穀退兵時的表現堪稱完美。
他親自斷後,組織有序撤退,"斂眾固守,不至大敗",並且將軍資什物全部帶回。
麵對諸葛亮的賞賜,趙雲推辭道:"此次北伐失利,何功之有?請將財物納入府庫,待日後再作賞賜。"
這種不貪財物、顧全大局的品格,令全軍上下無不敬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事後,諸葛亮特意上表稱:"街亭軍退,兵將不複相錄,箕穀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箕穀軍退,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
趙雲不僅是勇猛的戰將,更是兼具政治遠見與道德操守的儒將,其言行處處體現著儒家"仁、義、禮、智、信"的精神內涵。
劉備平定益州後,有人提議將成都城中的田宅分賜諸將,以犒賞功臣。
趙雲卻力諫:"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返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複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