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陳到_中國古代名人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75章 陳到(2 / 2)

他不知道,這些未被采納的「冗餘準備」,後來成了蜀漢最後的救命稻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章武二年閏六月,陸遜的火攻讓七百裡連營化作煉獄。

陳到看見東南方的火光時,正帶著白毦兵巡邏,他立刻命人敲響銅鉦,高喊「護主往西!」——早在紮營時,他便在西側留了一條僅容百人通過的秘道。

當劉備在亂軍中被吳兵追殺,陳到率白毦兵組成人牆,刀刃卷了就用拳頭砸,箭矢沒了就抱住敵兵跳崖,鮮血順著毦飾滴在劉備腳下,染透了這位老主公的袍角。

退至馬鞍山時,白毦兵僅剩四百人,陳到讓劉備率親隨先走,自己帶著殘兵據守山口。

吳將潘璋率軍衝了三次,都被滾木礌石擊退,暮色中,他望著滿山白毦翻飛,忽然想起年輕時在汝南的麥田,那時他以為追隨明主是為了建功立業,此刻才明白,所謂「忠勇」,不過是用血肉之軀,為心中的信念築起最後一道牆。

當諸葛亮率援軍趕到時,陳到靠在斷牆上,手裡還攥著半麵殘破的白毦旗,旗上的「劉」字被血浸成深紫。

他望著諸葛亮,想笑卻咳出鮮血:「丞相……白毦兵,沒給主公丟臉。」

建興四年,諸葛亮北伐前夕,調李嚴赴江州,命陳到接任永安都督,鎮守蜀漢東大門。

此時的永安,經夷陵之戰後隻剩數千殘兵,城牆開裂,糧草不足。

陳到到任次日,便脫下官服,換上士卒的麻衣,帶著工匠丈量城牆——他發現臨江的女牆矮了三尺,立刻下令征調民夫,用青石加固,又在江麵上布下鐵索,打造「浮橋夜哨」的防禦體係。

他深知東吳對永安虎視眈眈,於是創立「烽火接力製」:從永安到江州,每隔三十裡設烽火台,以不同煙色傳遞敵情黑煙為小股敵軍,白煙為大軍壓境)。

又在周邊山地訓練「飛簷兵」,這些士兵皆善攀爬,能在懸崖間傳遞情報,甚至潛入東吳境內刺探軍情。

十年間,永安城牆上的磚縫被他用石灰反複填補,護城河挖深了兩丈,兩岸種滿蒺藜,連東吳的斥候都稱:「永安有陳到在,如鐵鎖橫江,不可犯。」

永安地處蜀吳邊境,雜居著漢、蠻、越等族,常有部族為爭奪鹽鐵起衝突。

陳到一改前任的高壓政策,在城中設「互市坊」,允許各族用特產交換蜀錦、鐵器,又親自到蠻族山寨,以白毦兵的騎射表演震懾,再贈給酋長蜀地的茶種——他知道,比起刀兵,讓百姓吃飽飯,才是最好的「防務」。

建興七年,東吳大將諸葛恪率萬人試探性進攻永安,陳到登上城樓,身後是整齊列隊的白毦兵,胸前的毦飾在風中獵獵作響。

他命人抬出一口木箱,裡麵裝著近年擒獲的東吳細作供狀,朗聲說道:「吳侯若想戰,陳某麾下白毦兵,猶記猇亭之血;若想和,互市之約,隨時可開。」

諸葛恪望著城牆上密布的弩機,又想起陳到在夷陵斷後的威名,最終率軍退去——這一戰雖未交鋒,卻讓東吳從此再不敢小覷永安。

延熙年間,陳到病逝於永安都督任上,時年約六十歲。

他的葬儀極簡,墓中僅有一副鎧甲、一柄斷刀,以及半卷未寫完的《永安防務圖》。

諸葛亮聽聞噩耗,在北伐軍中素服三日,親書祭文:「叔至之忠,日月可鑒;白毦之銳,蜀漢之盾。」

然而,在陳壽的《三國誌》中,關於他的記載僅有寥寥數筆,甚至連生卒年都未詳載,後世多將他與趙雲混為一談,或誤以為「陳到」乃虛構人物。

但在永安百姓口中,卻流傳著這樣的傳說:每逢暴雨夜,總能看見一位身著白毦鎧甲的將軍在城頭巡視,他的毦飾上還沾著未乾的血跡,腰間斷刀上刻著「護主」二字。

而在蜀漢的軍製裡,「白毦兵」的番號一直保留到蜀漢滅亡,最後一任白毦兵統領在成都城破時,率部戰至最後一人,臨終前仍高呼:「勿負陳都督遺訓!」

千年後,當考古學家在重慶奉節發現蜀漢永安城遺址,那些埋在城牆下的箭鏃、鐵蒺藜,以及刻著「白毦」字樣的殘磚,無聲地訴說著一位將領的一生——他沒有關羽的「威震華夏」,沒有張飛的「據水斷橋」,卻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詮釋了什麼是「無聲的忠誠」。

陳到的名字或許不在三國名將的「高光榜單」上,但他就像蜀漢大廈的一根暗柱,當所有人仰望樓頂的璀璨時,隻有他知道,自己腳下的每一塊磚石,都浸透著鮮血與汗水。

這便是陳到:一個在曆史夾縫中閃耀的影子,一段被正史簡筆帶過的傳奇。

他的故事藏在白毦兵的毦飾裡,刻在永安城的城磚上,更埋在所有懂得「忠誠無需喧嘩」的人心裡。

當三國的烽煙散儘,那些曾在陽光下閃耀的名將或許會被淡忘,但總有一些沉默的守護者,如陳到,永遠在曆史的暗角裡,為信仰站成一座豐碑。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替嫁病秧子,夫君他裝弱騙我生崽 鬥羅之我的武魂能操控時間 凡人仙途:我能推演功法 穿成惡女,搬空全京揣孕肚去流放 愛在手心裡 重生之我為書狂 奧特曼:宇宙超人,睜開眼睛 三腳貓功夫闖天下 星穹神墟 四合院:老婆何雨水,妻嫂許大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