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光和五年182年),在吳郡富春縣孫氏宅邸內,隨著一聲清亮的啼哭,孫權降臨人世。
他出生時便與眾不同,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容貌奇偉,令見者無不稱奇。
彼時孫堅正忙於四處征戰,聽聞次子誕生,雖未能及時陪伴左右,但心中對這個兒子也充滿了期待。
當地善於相麵的劉琬見到年幼的孫權後,更是斷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恒,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
這番預言,似在冥冥之中預示著孫權不平凡的一生。
孫權自幼聰慧過人,展現出遠超同齡人的成熟與穩重。
在兄長孫策的教導下,他不僅熟讀經史子集,對兵法謀略也頗有研究。
每當孫策宴請賓客,年幼的孫權總能安靜地坐在一旁,認真聆聽長輩們的談論,從中汲取知識與智慧。
孫策常對賓客們說:"此諸君,汝之將也。"言語間滿是對弟弟的讚賞與期許。
初平三年192年),對於孫氏家族而言,是個悲痛的年份。
孫堅在攻打荊州劉表時,不幸被黃祖部將射殺,年僅三十七歲。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不僅讓孫氏家族失去了主心骨,也讓江東局勢陷入動蕩。
此時年僅十歲的孫權,雖還未到能夠獨當一麵的年紀,但已開始協助兄長孫策處理諸多事務。
他跟隨孫策輾轉各地,在戰火中逐漸成長,不僅習得了軍事謀略,更培養出洞察人心的敏銳直覺。
建安五年200年),命運再次給了孫權沉重一擊。
孫策在丹徒山中打獵時遇刺,生命垂危。
臨終前,他將年僅十九歲的孫權喚至榻前,鄭重地將江東大業托付給他:"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儘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說完,便將象征權力的印綬交到孫權手中。
麵對兄長的重托,年輕的孫權強忍悲痛,迅速振作起來。
此時的江東,內憂外患交織:山越族時常發動叛亂,擾亂地方安寧;內部各方勢力對這位年輕的繼承人持觀望態度,暗流湧動;外部更有曹操、劉表等強敵環伺,隨時可能趁虛而入。
但孫權沒有絲毫退縮,在張昭、周瑜等老臣的輔佐下,他展現出了超乎年齡的成熟與魄力。
孫權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即位之初便廣招賢才。
他親自登門拜訪魯肅,與之"合榻對飲",共商天下大計;重用諸葛瑾,使其成為自己的重要謀士。
同時,他也十分重視安撫老臣,對程普、黃蓋等跟隨孫堅、孫策征戰多年的老將禮遇有加,讓他們繼續為江東效力。
在孫權的努力下,江東逐漸形成了新老結合、人才濟濟的局麵。
為了穩定內部局勢,孫權采取了恩威並施的策略。
一方麵,他對歸附的山越部落采取懷柔政策,給予土地和物資,鼓勵他們安居樂業;另一方麵,對於頑固不化的叛亂勢力,則堅決予以鎮壓。
經過數年的努力,孫權不僅平息了山越之亂,還將大量山越人編入軍隊,擴充了江東的軍事力量。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後,揮師南下,意圖一舉蕩平南方割據勢力,實現天下一統。
此時荊州劉表病逝,其子劉琮在蔡瑁、張允等人的勸說下,不戰而降,將荊州拱手相讓。
劉備在當陽長阪坡被曹軍大敗,僅率數十騎逃至夏口,形勢岌岌可危。
曹操在占據荊州後,信心大增,隨即修書一封,派人送往江東。
信中寫道:"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這封看似輕描淡寫的戰書,實則充滿了威脅之意,令江東上下人心惶惶。
麵對曹操的大兵壓境,江東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
以張昭為首的文臣認為,曹操"挾天子以征四方",師出有名,且曹軍勢大,擁有水陸大軍數十萬,而江東兵力有限,難以與之抗衡,主張投降曹操。
而周瑜、魯肅等武將則力主抗曹,他們分析指出,曹軍雖眾,但存在諸多弱點:北方尚未完全平定,馬超、韓遂等勢力仍在關西,是曹操的後顧之憂。
曹軍多為北方人,不習水戰;正值寒冬,馬無草料,且曹軍遠道而來,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孫權深知,這一戰關乎江東存亡,容不得半點馬虎。
他一方麵認真傾聽各方意見,另一方麵也在心中反複權衡利弊。
此時魯肅向他進言:"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何所歸?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這番話直擊孫權內心,堅定了他抗曹的決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為了進一步堅定信心,孫權又召見周瑜。
周瑜詳細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兵力:"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複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禦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
周瑜的分析讓孫權徹底打消了顧慮,他拔劍斫案,斬釘截鐵地說:"諸將吏敢複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隨後,孫權任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讚軍校尉,統率三萬吳軍,與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對峙。
在這場決定天下走勢的大戰中,孫權與劉備聯軍采用黃蓋火攻之計。
黃蓋率數十艘裝滿易燃物的戰船,偽裝成投降曹軍,待靠近曹軍戰船時,點燃戰船,一時間火光衝天,曹軍戰船陷入一片火海。
孫劉聯軍趁勢出擊,大破曹軍。
赤壁之戰的勝利,不僅粉碎了曹操統一天下的野心,更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戰後,孫權趁機擴大勢力範圍,派步騭收服交州,鞏固了江東的後方。
然而,這場勝利也讓孫權與劉備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為日後圍繞荊州的明爭暗鬥埋下了伏筆。
赤壁之戰後,荊州成為孫劉兩家爭奪的焦點。
劉備以"暫借"為名占據荊州要地,孫權多次派人索要未果。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派呂蒙襲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則親率五萬大軍至公安,令關羽進兵益陽,雙方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此時,曹操攻打漢中的消息傳來,劉備麵臨益州安危的嚴峻考驗。
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劉備不得不與孫權議和,雙方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孫權;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屬劉備。
儘管暫時緩和了矛盾,但荊州問題始終是橫亙在孫劉之間的一顆"毒瘤",隨時可能爆發更大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