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年,長江之上,風雲湧動。
滾滾江水如一條奔騰不息的巨龍,裹挾著無儘的氣勢,向著天際洶湧而去。
在那寬闊的長江渡口,一片繁忙而緊張的景象。
孫策,這位英姿勃發、氣宇軒昂的江東豪傑,正率領著千餘精銳之士,神情專注地籌劃著東渡大計。
他身姿挺拔,站在高台上,目光如炬地審視著渡口的一切。
身上的黑色披風隨風獵獵作響,仿佛在呼應著他心中那熾熱的壯誌豪情。
那千餘精銳,個個身姿矯健,眼神堅毅,整齊地排列在渡口,宛如鋼鐵長城,散發出一股令人膽寒的肅殺之氣。
彼時的周泰,不過是九江郡裡一個精壯的鄉勇。
他身形魁梧,渾身散發著一股質樸而豪邁的氣息。
聽聞孫氏子弟要在江東開疆拓土,心中那股熱血瞬間被點燃。
他二話不說,將家中祖傳的青銅劍往腰間一掛,那青銅劍劍身古樸,劍刃寒光閃爍,似在訴說著往昔的崢嶸歲月。
他毅然決然地隨著渡江的木舟,緩緩駛向那茫茫水霧之中。
木舟在波濤中起伏,周泰的身影漸漸融入那片朦朧的水霧裡,隻留下一個堅定而無畏的背影,仿佛在向命運宣告他的決心,也預示著一段波瀾壯闊的傳奇即將拉開帷幕。
建安二年的長江渡口,孫策正率領千餘精銳籌劃東渡。
彼時的周泰不過是九江郡裡一個精壯的鄉勇,聽聞孫氏子弟要在江東開疆拓土,他將家中祖傳的青銅劍往腰間一掛,隨著渡江的木舟消失在茫茫水霧中。
史書上輕飄飄的一句\"與蔣欽隨孫策為左右\",背後藏著的是少年壯士拋卻安穩生活的決然。
誰能想到,這個沉默寡言的年輕人,就此踏上了一條用血肉之軀鑄就傳奇的道路。
真正讓周泰名震江東的,是建安九年那場驚心動魄的宣城保衛戰。
當時孫策率主力征討六縣山賊,孫權留守宣城,身邊僅有不到百人護衛。
夜色如墨的深秋,數千山賊借著暴雨突襲城池,簡陋的木柵欄在火攻之下瞬間化作火海。
周泰被喊殺聲驚醒時,敵軍的火把已染紅半邊天空。
他抓起案頭的鐵槊就往外衝,連鎧甲都未來得及穿戴整齊。
箭雨破空的尖嘯聲中,周泰看見孫權的戰馬在亂軍中驚嘶這個二十出頭的少年公子,此刻蒼白的臉上寫滿恐懼。
周泰大吼一聲,鐵槊橫掃千軍,將逼近的山賊儘數逼退。
他如同一尊移動的鐵塔,用自己的身軀將孫權護在中央。
刀刃砍在身上的劇痛,箭矢入肉的鑽心之感,都被保護主公的執念壓下。
當援軍趕到時,周泰已經身中十二處重傷,鮮血浸透的衣甲與地麵粘連在一起,若不是尚有微弱的氣息,幾乎要被認作一具屍體。
這場血戰在孫權心中種下了永生難忘的震撼,多年後他仍會向臣子們感歎:\"若無幼平,孤早已命喪宣城。\"
濡須口的江水永遠記得建安十八年那個血色黃昏。
曹操親率四十萬大軍南下,戰船連綿數十裡,旌旗蔽空。
孫權望著對岸黑壓壓的敵陣,眉頭緊鎖。周泰主動請纓鎮守前線,他身披九吞八紮連環甲,腰懸雙股虎筋鞭,立於船頭,目光如炬。
當曹軍的火箭劃破天際,東吳水寨頓時陷入一片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