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言辭清朗,引經據典,連素來嚴苛的張昭都撫須讚歎:\"此子有王佐之才,他日必成大器。\"
建安十三年,赤壁的江風裹挾著硝煙撲進柴桑城。
孫權帳下,周瑜攤開的軍事沙盤上,曹軍戰船如蟻群般密密麻麻排列。
陸績擠在一眾謀士之間,望著案頭《孫子兵法》,忽然開口:\"曹軍戰船首尾相連,若遇東南風......\"
話音未落,滿堂嘩然。
魯肅撫須沉吟,程普卻冷笑:\"豎子安知兵事?\"
陸績低頭剝橘,汁水濺在竹簡上,暈開細小的漣漪。
三日後,火光照亮長江南岸,他站在孫權身側,看著漫天火海吞沒曹軍,袖中橘子的清香竟壓過了刺鼻的硝煙。
建安二十一年,一紙調令將陸績推向嶺南瘴癘之地。
他捧著鬱林太守的印綬,望著行囊中僅剩的半罐蜜橘苦笑。
渡海之時,合浦百姓聽聞新任太守清廉,紛紛獻上黃金美玉。
陸績立於船頭,望著波光粼粼的海麵,婉拒道:\"非吾物也,不可留。\"
回程時,因船上所帶之物過少,船身太輕難以航行,他命人搬來岸邊巨石壓艙。
那塊被稱作\"鬱林石\"的青石,後來被運回蘇州,立於文廟前,世稱\"廉石\",成為清正廉潔的象征。
鬱林的日子浸滿濕熱的瘴氣。
陸績白天帶人鑿井取水,在泥濘中指揮民夫;夜晚則點著油燈,在竹簡上記錄嶺南風土。
《南荒異物誌》的字裡行間,既有\"桄榔木外皮內肌如竹,實大於棗\"的奇景,也有\"俚人以銅鼓祀神\"的風俗。
每當咳嗽撕裂胸腔,他便摸出懷中乾癟的橘子皮,放在鼻間輕嗅,恍惚間又回到吳郡書房,母親溫柔的笑靨在燭火中若隱若現。
某日巡視村落,陸績發現百姓因飲用河水染上惡疾。
他立刻召集工匠,以《考工記》之法設計水井,親自示範如何砌石防汙。
當第一股清泉湧出時,黎族老嫗捧著陶罐跪地,渾濁的眼中滿是淚水:\"漢人官爺,這是救命水啊!\"
他彎腰扶起老人,廣袖掃過沾著泥漿的褲腳,忽然劇烈咳嗽起來,指縫間滲出點點猩紅。
嘉禾二年的雨夜格外漫長。
陸績躺在竹榻上,聽著窗外雨打芭蕉,孫權派來的醫官搖頭歎息著退下。
他顫抖著取出珍藏多年的橘子核,用最後的力氣在竹簡上刻下:\"由今開始,六十年以後,車可同軌,書可同文,遺憾的是我不能看見。\"
燭火突然搖曳,橘子核從指縫間滾落,滾進他十六歲那年在壽春宴席上穿的舊布鞋裡。
消息傳回江東,孫權悲歎不已,命人厚葬。
鬱林百姓自發修建祠堂,將他帶來的橘子樹種在祠堂前。
每逢清明,金黃的橘子掛滿枝頭,孩童們嬉戲著摘下果實,老人們便指著祠堂匾額上的\"孝廉\"二字,講述那個藏橘於袖的少年,如何用一生丈量孝悌忠信的尺度,讓清正廉潔的種子,在嶺南的紅土地上生根發芽,歲歲年年,生生不息。
而蘇州文廟前的廉石,曆經千年風雨,依然靜靜佇立,見證著一個關於品德與堅守的永恒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