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轉身下令,“派五百人守住查瀆渡口,截斷王朗的糧道,其餘人隨我正麵列陣。”
三日後,查瀆傳來捷報,糧道被斷。王朗軍中大亂,孫策趁機從柴桑出兵,與朱治前後夾擊,一戰擊潰王朗。
慶功宴上,孫策舉杯:“朱公鎮守吳郡,如我左臂,今日能平定會稽,朱公首功!”
朱治起身回敬:“將軍謬讚。如今江東初定,當安撫百姓,恢複農桑。”
他獻上一本簿冊,“這是吳郡各縣的戶籍,可依此征收賦稅,不使百姓流離。”
孫策翻開簿冊,見上麵記得密密麻麻,連偏遠鄉邑的戶數都一清二楚,不禁讚歎:“朱公既能領兵,又善民政,真乃江東柱石。”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的消息傳來時,朱治正在餘杭縣巡查農桑。
他跌跌撞撞趕回吳縣,見孫權扶著靈柩痛哭,群臣議論紛紛,有人說該迎孫策的弟弟孫翊繼位,有人主張向曹操稱臣。
“都住口!”朱治大喝一聲,走到孫權麵前跪下,“少主年雖弱,卻有英睿之姿。當年孫策將軍臨終前,曾握著我的手說‘孫權可任大事’,諸位難道要違逆故主遺命?”
他這一跪,部將呂範、程普等人紛紛跟著下跪。
孫權擦去眼淚,對朱治深深一揖:“朱公若不棄,權願聽教誨。”
當夜,朱治留在府中,為孫權分析局勢:“曹操在官渡大敗袁紹,勢力正盛,不可與其爭鋒。當務之急是平定山越,穩固後方,再向朝廷遣使納貢,暫避鋒芒。”
他取出地圖,“豫章郡的華歆是個明事理的人,可遣使勸降,免得動兵。”
孫權聽得入神,不知不覺天已破曉。“朱公之言,如撥雲見日。”
他起身倒了杯熱茶,“以後朝中大事,還望朱公多多指點。”
朱治接過茶,望著眼前的少年主公。
他想起二十年前在鹽瀆的自己,也是這般在亂世中摸索前行。
隻是如今,他不再是孤身一人,肩上扛著江東的安危,扛著萬千百姓的生計。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的消息傳到吳郡時,朱治正在主持修堤。
百姓們圍著他歡呼,說周瑜將軍一把火燒了曹操八十萬大軍。
“彆隻顧著高興,”朱治敲了敲鋤頭,“堤壩得趕在春雨前修好,不然去年的旱災白受了。”
他這些年在吳郡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畝產從三石提到了五石,百姓都叫他“朱父”。
忽有騎兵奔來,是孫權的傳令兵:“主公令朱公速回建業,商議取南郡之事。”
朱治交代好工程,即刻啟程。
建業的朝堂上,眾將爭論不休。
周瑜主張強攻南郡,魯肅建議聯合劉備,雙方各執一詞。
孫權看向朱治:“朱公意下如何?”
朱治起身道:“南郡乃荊州門戶,不可不取。但曹操雖敗,仍有許昌大軍,若我軍與劉備爭鬥,恐遭漁利。”
他頓了頓,“可讓周瑜攻南郡,主公親率一軍取廬江,既顯兵威,又不讓劉備獨大。”
孫權點頭稱善。
後來周瑜果然攻克南郡,孫權也拿下廬江,江東版圖進一步擴大。
慶功時,孫權賜給朱治一座宅邸,就在建業城內。
朱治卻很少住,多數時候仍在吳郡。
他見吳縣的學堂破舊,便自掏腰包修繕,還請來九江的大儒講學。
有學子問他:“朱公身經百戰,為何看重讀書?”
朱治坐在學堂的台階上,望著孩子們讀書的模樣:“我年少時沒書讀,隻能跟著父親學記賬。如今太平了,你們得好好學,將來才能治理這江東。”
他指著窗外的稻田,“就像種田,得先鬆土施肥,讀書就是給腦子鬆土。”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南征,江東震動。
朱治時任安國將軍,率軍鎮守濡須口。
他見曹軍戰船密布,便下令在水口築塢,狀如偃月,號“濡須塢”。
副將不解:“敵軍船多,築塢何用?”
朱治指著水麵:“曹軍不善水戰,若他們登陸,咱們退入塢內堅守;若他們乘船來攻,塢內的弓弩可射退他們。”
果然,曹操大軍來攻時,被濡須塢擋住去路,相持月餘無果,隻能退兵。
孫權巡視塢堡時,讚歎道:“此塢乃江東屏障,朱公真乃智將。”
這年朱治五十歲,鬢角已生白發。
他站在塢堡上,望著滔滔江水,想起初隨孫堅時的光景,恍如隔世。
江風吹拂著他的戰袍,那上麵的補丁比勳章還多。
黃武元年公元222年),孫權稱帝,定都建業。
登基大典上,朱治被封為毗陵侯,食邑五千戶,位列三公之上。
“朱公追隨先父三十餘年,今日朕能登基,全賴朱公輔佐。”孫權親自為他斟酒,“以後朝中之事,朱公可隨時入宮商議。”
朱治叩謝,聲音已有些蒼老:“老臣年邁,恐難當重任。但隻要主公需要,老臣萬死不辭。”
他這年已六十歲,身體大不如前,常咳得喘不上氣。
孫權派太醫診治,又賜給他上好的藥材,還特許他不用上朝,有事可在家中處理。
朱治卻仍關心國事。
見孫權要伐遼東,他上書勸諫:“遼東太遠,糧草難運,不如專心對付蜀漢,收複荊州。”
孫權雖未全聽,卻也暫緩了遼東之役。
黃武三年公元224年),朱治病重。
孫權親自到府中探望,見他躺在床上,蓋著打補丁的被子,不禁落淚:“朱公為江東操勞一生,竟如此簡樸。”
朱治握著孫權的手,氣息微弱:“主公……要善待百姓……守好這江東……”
孫權哽咽著點頭:“朱公放心,朕定會記住您的話。”
這年四月,朱治病逝,享年六十二歲。
消息傳到吳郡,百姓罷市三日,自發到他的墓前祭拜,哭聲傳遍街巷。
後來,孫權在吳郡為朱治立祠,與孫堅、孫策的祠堂並列。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晉滅吳,有官員到吳郡巡查,見朱治祠前仍有百姓供奉,感歎道:“江表諸將,朱治有安邦之智,更有惠民之德,難怪能名垂後世。”
祠堂的石柱上,刻著朱治生前常說的一句話:“治世如種田,深耕細作,方能有收。”
這句話,後來被寫進了《吳書》,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