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易京的地道被袁軍挖通,高樓最終陷落。
公孫瓚自焚而死,死前望著火光中的趙嫣,忽然喊道:"悔不聽汝言!"
城破的混亂中,嚴綱帶著趙嫣和數百殘兵殺開一條血路,逃往常山。
途中,嚴綱不解:"姑娘為何要救我?我本是公孫瓚的舊部......"
"亂世之中,人才最難得。"趙嫣包紮著傷口,"你勇猛善戰,隻是遇人不淑。常山的族人需要保護,我正缺你這樣的將領。"
回到真定,趙嫣發現家鄉已非昔日模樣。
袁紹的部將呂曠在郡中橫征暴斂,百姓怨聲載道。
她召集鄉勇,又聯絡附近的黑山軍餘部,決定驅逐呂曠,重建秩序。
"呂曠有三千兵馬,咱們隻有八百人,硬拚不行。"趙嫣在帳中與諸將商議,"他貪婪好色,下個月是他的生辰,必會大肆搜刮民財,咱們就在那時動手。"
到了呂曠生辰那日,趙嫣讓人扮成送賀禮的百姓,將兵器藏在禮盒中混入府衙。
夜半時分,她親自帶著五十名死士,攀牆而入,直撲呂曠的臥房。
"大膽賊寇!"呂曠從美人懷中驚醒,拔劍抵抗。
趙嫣的青萍劍快如閃電,三招便挑落他的佩劍,劍尖直指咽喉:"呂曠,你搜刮的民脂民膏,該還了!"
府衙外的士兵見主將被擒,頓時潰散。
趙嫣下令開倉放糧,又張貼告示,宣布"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真定百姓奔走相告,都說"趙家的女兒回來了,好日子要來了"。
建安三年,曹操擊敗呂布,勢力擴展到冀州。
他聽聞趙嫣在常山治理有方,百姓安居樂業,特意派使者前來招撫。
使者帶來一封曹操的親筆信,信中說:"聞卿智勇雙全,保全一方百姓,孤甚嘉之。若肯歸順,當表為常山太守。"
諸將都勸她接受:"曹操勢大,抗拒隻會招來災禍。"
趙嫣卻看著信中的"歸順"二字,想起父親說的"趙氏子孫,不事二主",搖了搖頭:"我保境安民,不是為了官職爵位。曹操若真心為百姓,便不會強迫我歸順;若要吞並常山,我唯有一戰。"
她加強城防,訓練鄉勇,又與幽州的鮮於輔、漁陽的田豫聯絡,形成犄角之勢。
曹操見招撫不成,果然派夏侯淵率軍來攻。
趙嫣卻不與他正麵交鋒,隻是堅壁清野,派小股部隊襲擾糧道。
夏侯淵性急,下令強攻。
趙嫣登上城樓,見曹軍在城外列陣,忽然對身邊的弓手們說:"瞄準他們的鼓手!"
鼓聲一停,曹軍的陣腳頓時有些混亂。
趙嫣趁機下令開城門,讓嚴綱帶騎兵衝殺。
這是她從"白馬義從"那裡學來的戰術,利用騎兵的衝擊力打亂敵軍部署,再退回城中堅守。
如此反複幾次,夏侯淵損兵折將,隻得退兵。
捷報傳到許都,曹操撫掌大笑:"常山有此女傑,孤倒要見識見識。"
他不再派兵征討,反而送來糧草和布匹,說"願與卿共守北疆"。
趙嫣明白,這是曹操的懷柔之術,卻也樂得暫時相安無事。
她用曹操送來的物資重修水利,開墾荒地,還在真定設立學堂,教百姓讀書識字。
有老臣感歎:"趙家有女,勝過十萬雄兵。"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爆發。袁紹派人來常山求援,曹操也遣使希望她襲擾袁紹後方。
趙嫣召集諸將商議,最終決定按兵不動:"袁曹相爭,勝負未分,咱們守好常山,讓百姓遠離戰火,便是最大的功勞。"
她命人在邊境設立關卡,嚴禁雙方軍隊入境劫掠,又開放糧倉,接濟因戰亂流離失所的流民。
那些逃過一劫的百姓都說:"若不是趙姑娘,我們早就死在亂軍之中了。"
這年秋天,趙嫣在整理父親的遺物時,發現一本未完成的《治邊策》,裡麵詳細記載了如何安撫邊疆少數民族、如何發展屯田、如何訓練鄉勇。
她捧著泛黃的紙頁,忽然明白父親的期望——所謂將門之後,不僅要能上陣殺敵,更要懂得守護一方安寧。
她拿起筆,在父親的手稿後續寫:"治國如治家,不在兵多將廣,而在民心向背。苛政猛於虎,仁愛勝刀槍。"
寫完後,她望向窗外,真定的田野裡稻浪翻滾,孩子們在陽光下追逐嬉戲,忽然覺得,父親和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值了。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烏桓,路過常山。
他特意召見趙嫣,見這位傳說中的女傑雖已年過三十,卻依舊目光銳利,舉止沉穩,不禁讚道:"孤原以為常山多騎士,沒想到還有你這樣的女中諸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丞相過譽了。"趙嫣躬身行禮,"民女隻是做了分內之事。"
"聽說你拒絕了袁紹和公孫瓚的招攬,為何獨獨願與孤合作?"曹操饒有興致地問。
"因為丞相北征烏桓,是為了保北疆安寧,而非爭奪地盤。"趙嫣坦然道,"當年家父曾說,能讓百姓安居樂業者,便是明主。"
曹操聞言大笑,當即表奏趙嫣為"常山郡都尉",準她自行任免屬官,治理地方。
消息傳開,常山百姓奔走相告,都說這是"天遂人願"。
擔任都尉期間,趙嫣推行了一係列新政:丈量土地,按畝征稅,讓豪強地主不能再隱瞞田產;設立"義倉",豐年儲糧,災年放賑,讓百姓不再為溫飽發愁;還組建了"鄉勇營",農時耕作,閒時訓練。
建安十七年的常山,已不見當年戰火烽煙。
真定城外的稻田連成片,新修的水渠如銀帶纏繞其間,孩童們在田埂上追逐打鬨,笑聲順著風飄進城中——這是趙嫣治理常山的第十個年頭,昔日飽經戰亂的土地,終於長出了安寧的模樣。
這年春天,曹操派來的使者帶來一封密信,信中說河間郡爆發叛亂,袁紹舊部田銀聚眾數萬,請求趙嫣出兵協助平叛。
趙嫣看著信中"可暫代冀州牧職權"的許諾,指尖在案上輕輕敲擊——她知道,這是曹操的試探,也是對她多年治理成效的認可。
"將軍,田銀是袁紹的死忠,若不趁其羽翼未豐鏟除,必成後患。"嚴綱如今已是常山都尉府的中郎將,摩拳擦掌請戰,"末將願率三千鄉勇,十日之內定能平定叛亂。"
趙嫣卻搖頭,展開河間郡的輿圖:"田銀雖勇,卻不得民心。他強征糧草,劫掠婦女,早已激起民憤。咱們不必急著出兵。"她指著地圖上的幾個村落,"這些地方曾是袁紹的糧倉,田銀定會派人搜刮,你帶一隊人去那裡布防,隻守不攻,讓他糧道斷絕。"
嚴綱雖有疑慮,仍依計行事。
果然,田銀的部下在河間劫掠時遭遇伏擊,不僅糧草被截,還被鄉勇們牽著鼻子在山穀裡打轉。
半個月後,叛軍因饑餓潰散,田銀被部下綁送官軍,叛亂竟未費一兵一卒便平定。
曹操接到捷報時,正在銅雀台宴請群僚,聽聞趙嫣"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計策,舉杯對郭嘉笑道:"此女有漢初平陽公主之風,可惜生為女子。"
郭嘉卻搖頭:"正因是女子,才更懂懷柔之術。丞相若能善用,北疆可安。"
消息傳回常山,趙嫣正在學堂裡教孩童們識字。
一個紮著總角的男孩舉著竹簡問:"趙都尉,"仁"字為何要這樣寫?"
她放下手中的筆,指著窗外正在耕作的農夫:"你看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隻為求得溫飽。
所謂"仁",便是讓百姓能安穩度日,不必擔驚受怕。"
男孩似懂非懂地點頭,趙嫣卻想起建安五年那個雪夜,自己帶著族人躲在地道裡,聽著外麵的廝殺聲發抖的情景。
那時她以為,亂世中唯有刀劍能保護自己,如今才明白,真正的鎧甲,是百姓心中的安寧。
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張魯,召趙嫣入朝議事。
臨行前,她將常山的政務托付給嚴綱,又將那柄"青萍"劍傳給族中最聰慧的少年:"劍是用來守護的,不是用來殺戮的。若有外敵來犯,便用它扞衛家園;若百姓有難,便用它斬斷疾苦。"
抵達許都時,恰逢曹丕主持的"文會"。席間,眾文士吟詩作賦,稱頌曹操的功德,見趙嫣一個女子在座,有人故意刁難:"聽聞趙都尉善用兵,不知能否以"兵"為題,作一首詩?"
趙嫣拿起酒盞,望著窗外的護城河,緩緩道:"鐵甲生寒雪,旌旗映日紅。何需刀劍利,長治在仁風。"
詩句雖不華麗,卻道出了她多年的治政心得。
曹丕擊節讚歎:"此句勝過千言萬語。孤當奏請父王,為趙都尉加官進爵。"
趙嫣卻起身辭謝:"民女所求,不過常山百姓安居樂業。若朝廷能減免北疆賦稅,便是對民女最大的賞賜。"
曹操聽聞此事,對這個不慕名利的女子愈發敬重,不僅下令減免常山三年賦稅,還將她的《治邊策》刊印成書,分發各郡縣效仿。
書中"以農為本,以教為輔,以兵為備"的十二字方針,後來成了曹魏治理邊疆的準則。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篡漢稱帝。
消息傳到常山,趙嫣正在修繕父親的墳墓。
她望著墓碑上"漢議曹從事趙公之墓"的字樣,忽然明白,朝代更迭如四季輪轉,唯有百姓的生計,才是永恒的根基。
這年冬天,趙嫣辭去官職,將都尉之位傳給嚴綱的兒子。
有人勸她:"如今新帝登基,正是博取功名之時,為何要急流勇退?"
她隻是笑了笑,指著窗外正在織錦的農婦:"你看她們織錦,經緯交錯方能成紋。我這根"經線",也該讓位於新的"緯線"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退位後的趙嫣,在真定城外開了一家學堂,教附近的孩童讀書識字,偶爾也會給他們講當年的戰事,但更多時候,是講如何耕種、如何織布、如何與鄰裡和睦相處。
有老部下來看她,見她布衣素食,不禁感歎:"當年那個躍馬揚鞭的趙都尉,竟成了鄉野先生。"
趙嫣卻指著學堂裡琅琅的讀書聲:"你聽,這聲音比當年的戰鼓更響亮。"
黃初七年,魏明帝曹叡繼位,感念趙嫣治理北疆的功績,追封她為"常山郡夫人",賜諡號"惠"。
詔書送到常山時,趙嫣已臥病在床,她讓學生念給自己聽,聽到"興農桑,辦教育,安邊境,惠民生"十二字評語時,緩緩閉上了眼睛,嘴角帶著一絲笑意。
她的葬禮上,常山的百姓自發前來送行,有人捧著新收的稻穀,有人帶著織好的錦緞,還有人牽著自家的孩童——這些孩子,大多是在她創辦的學堂裡識的字。
送葬的隊伍從真定城一直排到趙昂的墓前,哭聲裡沒有悲戚,隻有深深的感念。
多年後,陳壽撰寫《三國誌》,為趙嫣立傳,讚其"以女子之身,守一郡之地,保萬民平安,雖古之良吏,未能過也"。
而在常山的地方誌裡,人們更願意稱她為"趙先生",說她用一生的光陰,在亂世的經緯裡,織出了一片屬於百姓的晴空。
真定城外的學堂至今仍在,堂前的老槐樹下,刻著趙嫣當年寫下的那句詩:"何需刀劍利,長治在仁風。"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像極了那個女子溫和而堅定的聲音,在歲月裡久久回響。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