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趙嫣_中國古代名人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40章 趙嫣(1 / 2)

光和七年的深秋,常山郡真定縣的楓葉紅透了太行山脈的餘脈。

城南的趙氏宅院裡,十六歲的趙嫣正跪在織機前,將最後一縷絲線穿過經紗。

案上的青銅鏡映出她素色的襦裙,也映出窗外漸緊的秋風——那風裡帶著亂世的氣息,像極了父親臨終前說的"山雨欲來"。

趙家原是真定望族,祖上曾追隨漢武帝征戰匈奴,傳至趙嫣父親這輩,雖已不複往日榮光,卻仍保留著武將世家的風骨。

父親趙昂是郡裡的議曹從事,平日裡教女兒讀兵法、練騎射,常說:"女子未必不如男,亂世之中,技多不壓身。"

這日午後,趙嫣正在後院練習槍法,忽聞前院喧嘩。

她收槍回屋,見父親正與幾個戴頭巾的漢子低聲交談,案上攤著一幅殘破的輿圖,上麵用朱砂圈著"巨鹿"二字。

"張角的黃巾軍已攻破巨鹿,怕是要波及常山。"一個絡腮胡漢子捶著案幾,"趙兄,你我相識多年,不如帶著族人投軍去,總好過在家坐以待斃。"

父親搖頭:"郡府還未下令,貿然行動隻會引發恐慌。"

他瞥見門口的女兒,話鋒一轉,"嫣兒,去把庫房裡的甲胄取出來擦拭乾淨。"

趙嫣應聲而去,心裡卻已明白了七八分。

近來街頭巷尾都在傳,黃巾賊"裹黃巾,稱天使,燒官府,殺長吏",父親與這些江湖義士的密談,定是為了防備不測。

夜裡,她聽見父親在書房歎氣。"朝廷腐敗,民不聊生,黃巾之亂也是被逼出來的。"

母親的聲音帶著憂慮,"隻是咱們家就嫣兒一個女兒,若是亂起來......"

"我已托人將她送往幽州的姑母家。"父親沉聲道,"那裡有公孫瓚的騎兵,或許能保平安。"

趙嫣躲在門外,指甲深深掐進掌心。

她想起父親教她的《孫子兵法》,想起自己能拉開三石弓的臂力,忽然推門而入:"爹,我不走。真定是趙家的根,女兒要留下來與您共守。"

父親看著女兒眼中的倔強,恍惚間想起亡妻臨終的囑托:"這孩子有股韌勁兒,將來必成大器。"

他沉默半晌,從牆上摘下一柄短劍——劍鞘上刻著"保家"二字,是祖上傳下的遺物。

這柄"青萍"劍,你帶著。"父親將劍塞進女兒手中,"記住,亂世之中,保全自身不是怯懦,能忍辱負重才是真勇。"

三日後,黃巾軍果然兵臨真定城下。

城樓上,趙嫣穿著父親改小的皮甲,與士兵們一同搬運滾石。

她看見城下的黃巾賊頭裹黃巾,手持簡陋的兵器,裡麵竟有不少麵黃肌瘦的百姓,心裡像被針紮了一下。

"放箭!"郡太守一聲令下,箭矢如雨點般落下。

趙嫣張弓搭箭,卻遲遲沒有鬆開手指——那些人雖為賊寇,也是被逼無奈的可憐人。

"猶豫什麼!"父親的聲音在耳邊響起,"他們破城之後,可不會憐惜你我!"

趙嫣閉眼射出一箭,正中一個黃巾小頭目的肩窩。

那人慘叫著倒下,周圍的賊眾頓時騷動起來。

她看著自己微微顫抖的手,忽然明白父親說的"忍辱負重"——有些時候,慈悲隻會成為致命的軟肋。

真定保衛戰打了七日,黃巾軍終因糧草不濟退去。

城破的前夜,父親為了掩護百姓轉移,身中數箭,死在城門下。

彌留之際,他攥著趙嫣的手,隻說了三個字:"活下去。"

安葬父親後,趙嫣變賣了家產,帶著十幾個願意追隨的家丁,踏上了前往幽州的路。

臨行前,她站在父親的墳前,將青萍劍拔出半截,寒光映著她含淚卻堅毅的臉:"爹,女兒不僅要活下去,還要讓趙家的名字,在這亂世中重新光耀。"

中平五年的幽州,朔風卷著黃沙,吹得人睜不開眼。

趙嫣牽著瘦馬站在薊縣的城門前,看著"漁陽突騎"的騎兵呼嘯而過,甲胄上的霜花在陽光下閃著冷光——這是她抵達幽州的第三個月,姑母家已被公孫瓚征為軍屬,她則憑著一手好箭法,成了公孫瓚麾下"白馬義從"的隨營女眷,負責傳遞軍情文書。

"趙姑娘,公孫將軍讓你去帥帳一趟。"傳令兵的聲音打斷了她的思緒。

趙嫣整理好衣襟,快步走向中軍大帳。

帳內燈火通明,公孫瓚正與諸將商議軍情,案上的輿圖標注著鮮卑與烏桓的部落分布。見她進來,公孫瓚指了指輿圖:"聽聞你父親曾在常山郡繪製過山川圖,可知如何從漁陽奇襲烏桓的柳城?"

這一問出乎趙嫣意料,卻也正中她下懷。

她上前一步,指著輿圖上的一處山穀:"此處名為"斷雲穀",夏季山洪頻發,烏桓人必不設防。若從這裡出奇兵,三日便可抵達柳城。"

帳內諸將嘩然。"一個女子懂得什麼軍事?"副將嚴綱嗤笑道,"斷雲穀根本無路可走!"

"我父親的筆記裡記載過。"趙嫣不卑不亢,"建和三年,烏桓王丘力居曾從斷雲穀出兵劫掠漁陽,可見此路可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她取過筆墨,在輿圖上勾勒出具體路線,"隻需避開汛期,用羊皮筏渡過溪流,便能直插柳城後方。"

公孫瓚看著她清晰的思路,又想起她父親趙昂曾是北疆有名的地理學家,不禁點頭:"說得有理。嚴綱,你帶三千騎兵,按趙姑娘說的路線行進。"

嚴綱雖不服氣,卻不敢違令。

臨行前,他故意刁難:"趙姑娘既如此熟悉地形,不如隨我同去?"

趙嫣毫不猶豫:"願往。"

斷雲穀的行軍比預想中更艱難。

穀內荊棘叢生,溪流湍急,有士兵抱怨不該聽信女子之言。

趙嫣卻沉默著拔出青萍劍,斬除擋路的藤蔓,甚至親自試水深淺。

行至一處懸崖,她見士兵們畏縮不前,竟第一個攀著岩石爬了上去,在崖頂放下繩索。

嚴綱看在眼裡,漸漸收起了輕視之心。"趙姑娘,你這身手,比許多漢子都強。"

"亂世之中,女子若不強,早就成了路邊枯骨。"趙嫣擦拭著劍上的血跡,"我隻求將軍能大勝而歸,讓幽州百姓少受些劫掠之苦。"

三日後,大軍果然抵達柳城近郊。

烏桓人毫無防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首領蹋頓僅帶著少數親衛逃脫。

繳獲的牛羊馬匹堆積如山,嚴綱在慶功宴上,親自為趙嫣斟酒:"姑娘的智謀,嚴綱佩服。"

趙嫣接過酒杯,卻沒有飲下:"我有一事相求。"

她取出父親繪製的《北疆輿圖》,"常山的族人還在受苦,懇請將軍奏請朝廷,派兵收複失地。"

公孫瓚得知此事,對趙嫣愈發器重,不僅上奏朝廷為趙家平反,還讓她擔任"記室令史",負責整理軍中文書。

在白馬義從的營地裡,這個穿皮甲、配短劍的女子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她能在帳中草擬檄文,也能在演武場彎弓射雕,連公孫瓚都常說:"我麾下諸將,論心細如發,無人能及趙嫣。"

初平二年,袁紹與公孫瓚在界橋大戰。

戰前,趙嫣根據俘虜的供詞,繪製出袁紹軍的布防圖,指出其左翼是麴義的先登死士,戰力最強,右翼則是新招募的流民,防備薄弱。

"將軍可佯攻左翼,吸引敵軍主力,再派精銳奇襲右翼。"

她在帳中推演,"麴義雖勇,卻性情急躁,必傾巢而出,屆時中軍空虛,便是破敵之機。"

公孫瓚依計行事,果然大勝。

戰後清點戰利品時,士兵從袁紹的輜重營裡搜出一箱書信,全是朝中大臣與袁紹的密函。

諸將都主張公開這些信件以打擊袁紹聲望,趙嫣卻道:"亂世之中,人心易變。不如將信件全部燒毀,示以寬容,或許能讓那些搖擺不定者歸附。"

公孫瓚起初猶豫,最終還是采納了她的建議。

消息傳開,果然有不少郡縣倒戈歸順。

有人不解,趙嫣解釋道:"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燒毀信件看似示弱,實則是收服人心的上策。"

這年深秋,趙嫣收到常山傳來的消息:姑母已帶著族人重返真定,重建家園。

她站在幽州的城樓上,望著南飛的雁群,忽然想起父親教她的《詩經》:"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她想,這亂世的風雨再大,隻要人心不散,總有雲開月明的一天。

興平元年,公孫瓚在易京修築高樓,囤積糧草,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銳意進取。

趙嫣看著帳中堆積如山的文書,許多郡縣的求援信都被擱置,心裡漸漸生出憂慮。

"將軍,袁紹已吞並冀州,下一步必攻易京。"

她拿著探報進言,"咱們應主動出擊,聯合黑山軍夾擊,否則隻會坐以待斃。"

公孫瓚卻撫摸著新得的美人,不耐煩地揮手:"我有易京樓,樓高十丈,糧可支三年,袁紹奈我何?"

趙嫣還想再勸,卻被嚴綱拉住。"姑娘彆再說了,將軍近來隻信卜筮之言。"嚴綱低聲道,"昨日他還讓道士作法,說能讓袁紹的軍隊不戰自潰。"

看著曾經意氣風發的"白馬將軍"變得如此昏聵,趙嫣的心一點點冷下去。

她想起父親說的"良禽擇木而棲",開始暗中聯絡那些仍有血性的將領,為將來做打算。

這年冬天,袁紹果然圍攻易京。

公孫瓚被困在高樓裡,竟下令"敢出戰者斬",眼睜睜看著外圍的營寨被一一攻破。

趙嫣冒著箭雨登上城樓,見袁紹軍在城外築起土山,架設雲梯,急得對守城將士大喊:"放火箭!用滾石砸!"

有士兵猶豫:"將軍下令不許出戰......"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趙嫣拔出青萍劍,親自點燃火箭,"難道要等城破後,讓妻兒老小都淪為俘虜嗎?"

士兵們被她的氣勢感染,紛紛拿起武器抵抗。

激戰中,一支流矢射中趙嫣的左臂,她咬牙拔出箭簇,用布條簡單包紮後繼續指揮。

嚴綱帶人趕來支援,見她血染征袍,急道:"姑娘快下去休息!這裡有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城不破,我不退!"趙嫣的聲音因失血有些虛弱,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你帶一隊人從地道出去,繞到敵軍後方放火,我在正麵牽製!"

這是她們在界橋之戰中用過的戰術,嚴綱立刻領會,帶著親衛消失在地道入口。

趙嫣則登上望樓,用紅旗指揮調度:紅旗指東,箭雨便向東射;黃旗揮西,滾石便向西砸。袁紹的攻勢竟真的被暫時遏製。

然而大勢已去。


最新小说: 苟出一個武道天家 重生農女發家記 大唐:請陛下歸天 直播盜墓之最後一個摸金校尉 白四爺,夫人到處說你不做人 認錯崽崽後,京城大佬爭當我夫君 重生四九城,激活每日情報係統 失業後,我選擇了修仙 小燕爾 妖魔亂世逢災年,我每日一卦糧肉滿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