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張角_中國古代名人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44章 張角(2 / 2)

南陽方麵,渠帥張曼成率數萬人攻克宛城今河南南陽),殺死南陽太守褚貢;

潁川方麵,渠帥波才率軍擊敗汝南太守趙謙,包圍了重鎮許昌;

幽州方麵,渠帥張舉聯合漁陽土豪,控製了幽州南部;

甚至連遠在南方的交趾今越南北部),都有信徒響應起義。

黃巾軍的攻勢起初極為迅猛。

他們焚燒官府,打開糧倉賑濟貧民,將俘獲的貪官汙吏遊街示眾後處死。

底層百姓早已對朝廷絕望,紛紛加入起義軍,"旬月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漢靈帝急忙任命外戚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鎮守洛陽;同時派出三支精銳部隊:盧植率軍攻冀州,皇甫嵩率軍攻潁川,朱儁率軍攻南陽,企圖將黃巾軍各個擊破。

此時的張角,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他深知冀州是起義的根基,親自坐鎮廣宗今河北威縣),指揮作戰。

麵對名將盧植的進攻,他采取"堅壁清野"的策略:將城外百姓遷入城內,燒毀房屋糧草,讓官軍無法就地補給;同時派小股部隊襲擾官軍糧道,使其疲於奔命。

盧植雖勇猛善戰,卻被拖在廣宗城外,數月未能前進一步。

潁川戰場則成了黃巾軍與官軍的首次大規模交鋒。

渠帥波才率十萬大軍迎戰皇甫嵩,初期取得連勝,將皇甫嵩包圍在長社今河南長葛)。

勝利讓波才產生了輕敵情緒,他下令軍隊在草叢中紮營,以為官軍插翅難飛。

皇甫嵩卻抓住機會,在一個風大的夜晚,派敢死隊偷襲黃巾軍大營,縱火焚燒營帳。

黃巾軍猝不及防,營地瞬間變成火海,士兵爭相逃竄,自相踐踏者不計其數。

此時,奉命趕來支援的曹操恰好趕到,與皇甫嵩前後夾擊,黃巾軍大敗,十萬大軍損失過半。

長社之戰的失利,成為黃巾起義的轉折點。

它不僅讓黃巾軍損失了精銳力量,更暴露了其致命弱點:缺乏正規軍事訓練,戰術素養低下,一旦遭遇突發情況便容易潰散。

更重要的是,此戰讓各地豪強看到了黃巾軍的弱點,紛紛組織私兵加入鎮壓行列。

曹操、劉備、孫堅等未來的三國群雄,都在此時登上曆史舞台——曹操因鎮壓潁川黃巾有功,被封為濟南相;劉備率關羽、張飛隨校尉鄒靖作戰,因功任安喜縣尉;孫堅則在南陽戰場斬殺張曼成,名聲大噪。

長社之戰後,黃巾軍的處境急轉直下。

朱儁在南陽擊敗張曼成餘部,皇甫嵩則率軍北上,與盧植合兵一處,加緊圍攻廣宗。

就在這危急關頭,張角卻因積勞成疾,染上了重病。

這位"大賢良師"一生操勞,布道十年間足跡遍布八州,起義後又日夜操勞軍務,身體早已透支。

據《後漢書》記載,他病中仍堅持處理軍務,常於榻上召見渠帥,部署防禦計劃。

彌留之際,他握著張梁的手囑咐道:"廣宗乃冀州咽喉,萬萬不可失守。若城破,便率軍往黑山投奔張燕,那裡地勢險要,可再圖大業。"

光和七年八月,張角在廣宗病逝,享年約五十歲。

這位攪動天下的農民領袖,終究沒能看到"黃天當立"的那一天。

他的死,給黃巾軍帶來了沉重打擊——失去了精神領袖,信徒們的士氣一落千丈。

張梁遵照兄長遺命,繼續堅守廣宗。

他深知自己能力不及張角,便采取保守策略,緊閉城門不出。

皇甫嵩見狀,故意放緩攻勢,讓士兵解甲休息,麻痹黃巾軍。

十月的一天夜裡,皇甫嵩趁黃巾軍放鬆警惕,突然率軍發動突襲。

官軍攀牆而入,與黃巾軍展開巷戰。張梁雖奮勇抵抗,無奈軍心已散,最終戰死沙場。

廣宗陷落的消息傳到曲陽今河北曲陽),張寶悲痛欲絕。

他收攏殘部,企圖死守曲陽,為兄長報仇。

但此時的黃巾軍已如強弩之末,麵對皇甫嵩、郭典等多路官軍的圍攻,僅堅持了一個月便城破兵敗。

張寶戰死,十餘萬黃巾軍將士或被殺,或投河自儘,屍體堆積如山,皇甫嵩竟下令將屍體築成"京觀"用屍體堆成的高台),以震懾反抗者。

隨著張角兄弟相繼離世,黃巾起義的主力基本被鎮壓。

但這場風暴並未就此平息:張角的餘部張燕率殘軍退入黑山今河北涉縣一帶),因驍勇善戰被稱為"黑山賊",部眾最多時達百萬,成為東漢末年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青州、徐州的黃巾餘部則堅持鬥爭十餘年,後來部分被曹操收編,成為其精銳"青州兵"的核心力量。

從起義爆發到主力失敗,黃巾起義僅持續了九個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場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有組織、有綱領的農民大起義,終究以失敗告終。

其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麵的:

宗教迷信的局限性:太平道以符水治病、讖語惑眾,雖能一時凝聚人心,卻無法解決實際的軍事、政治問題。當"符水擋不住刀箭"的現實擺在麵前時,信徒的信仰便容易崩塌。

組織鬆散,缺乏統一指揮:三十六方雖名義上受張角領導,但實際作戰中多各自為戰,缺乏配合。潁川兵敗時,冀州、南陽的黃巾軍未能及時救援,最終被官軍各個擊破。

戰略失誤:起義初期未能集中力量直搗洛陽,而是分兵作戰,分散了實力;對宦官的過度信任,導致起義計劃泄露,失去了先機。

敵我力量懸殊:黃巾軍多為流民組成,缺乏訓練和裝備,麵對的卻是東漢正規軍與豪強私兵的聯合絞殺,實力差距過大。

張角與他領導的黃巾起義,雖以失敗告終,卻深刻地改變了中國曆史的走向。

這場起義如同一場大地震,震塌了東漢王朝的統治根基——朝廷為鎮壓起義,不得不將兵權下放給地方官和豪強,導致軍閥割據的局麵形成。

漢獻帝時期,全國出現了袁紹、曹操、劉備、孫權等數十個割據勢力,東漢名存實亡,最終演變為三國鼎立的格局。

可以說,沒有黃巾起義,便沒有三國時代。

從農民起義的角度看,張角的創新具有裡程碑意義。

他首次將宗教思想與軍事組織相結合,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動員體係。

太平道不僅是信仰載體,更是起義的指揮中樞——義舍是招兵站,經文是宣傳冊,渠帥是指揮官,這種“政教合一”的模式,為後世農民起義提供了範本。

從唐末的黃巢起義到清末的太平天國運動,都能看到太平道的影子:黃巢以“天補平均大將軍”為號,太平天國以“拜上帝教”凝聚人心,其核心理念與張角的“太平”理想一脈相承。

張角的“均平”思想,更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成為底層百姓的精神圖騰。

《太平經》中“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的主張,如同一顆種子,在不同時代生根發芽。

宋代的方臘起義提出“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明代的李自成起義高呼“均田免賦”,這些口號雖表述不同,卻都延續了張角對公平正義的追求。

可以說,張角不僅是一位起義領袖,更是中國古代社會“均平”思想的重要推動者。

然而,曆史對張角的評價卻始終充滿爭議。

《後漢書》將其歸入《皇甫嵩朱儁列傳》附傳,稱其“以妖術惑眾”“寇掠州郡”,視其為“賊寇”;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更斥責其“作亂”,認為黃巾起義是“禍亂之源”。

這種評價顯然帶有封建史學家的偏見——他們站在王朝正統的立場,隻見起義的“破壞”,不見背後的“民怨”。

事實上,張角揭竿而起的背後,是東漢王朝無可挽回的腐朽:當朝廷視百姓為草芥,當官吏以盤剝為能事,當疫病與饑荒奪走無數生命,反抗便成了底層人民唯一的選擇。

也有學者認為,張角的局限性注定了起義的失敗。

他試圖以宗教取代製度,以讖語替代戰略,缺乏長遠的政治規劃。

起義軍攻下城池後,往往隻知焚燒官府、分發財物,卻不知如何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對待士族與豪強,更是一味殺戮,未能爭取到中堅力量。

這種“破壞性有餘,建設性不足”的缺陷,讓黃巾起義始終停留在“流寇”層麵,難以完成改朝換代的使命。

但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

張角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敢於向腐朽的秩序說“不”。

在那個“官逼民反”的時代,他用自己的方式點燃了反抗的火種,讓統治者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民可載舟,亦可覆舟”的力量。

起義失敗後,東漢朝廷被迫推行一些改革:赦免部分流民,減免賦稅,甚至短暫抑製了宦官專權。

這些改變雖未能挽救王朝的命運,卻實實在在地緩解了百姓的苦難,這正是張角及其追隨者用鮮血換來的成果。

千年之後,當我們站在巨鹿故地,仍能感受到那場風暴的餘溫。

廣宗城外的沙丘,曾是張角堅守的戰場;曲陽的黃土下,掩埋著十萬黃巾軍的忠骨。

當地百姓至今流傳著“大賢良師救苦救難”的傳說,將張角供奉為“太平神”,這種民間記憶,遠比史書的評價更真實地反映了他的曆史地位。

張角的一生,如同一顆流星,在漢末的黑暗中劃出耀眼的光芒。

他起於布衣,憑一書一藥凝聚百萬之眾;他敢於挑戰皇權,用黃巾染透半壁江山;他雖失敗身死,卻撬動了曆史的軌跡。

或許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聖人”,但他用生命詮釋了“為生民立命”的擔當;或許他的方法不夠完美,但他的理想照亮了中國農民起義的道路。

正如近代史學家呂思勉所言:“張角之事,實為中國社會之大變。漢亡於黃巾,而三國之局,由此以開。”

張角與他的黃巾起義,早已超越了“農民起義”的範疇,成為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他讓後世統治者不敢輕視民力,讓“太平”二字成為中國人心中永恒的追求。

從這個意義上說,張角雖死,其誌不朽——他所期盼的“天下大吉”,雖未在三國實現,卻始終指引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中華文明中一抹永不褪色的底色。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第一嫡女 獵人同人-無處不在的龍套生活 三國:開局貂蟬入我懷,我於漢末稱梟雄 滿門抄斬?重生歸來太子妃殺瘋了 說好的小保姆,大佬怎麼寵成寶? 晚安戀愛故事 長生從變廢為寶開始 女尊:與心黑夫郎共建家園 魔法學院的閃現天才 從攻略美女總裁開始,成為世界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