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末年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涼州武威姑臧這個地方,宛如一顆被遺忘的明珠,靜靜地鑲嵌在華夏大地的邊陲。
然而,就在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上,一個注定要在亂世中掀起驚濤駭浪的人物,如同一顆璀璨的流星,劃破了曆史的夜空,悄然降臨人世。
他,便是賈詡。
當時的大漢王朝,猶如風中殘燭,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朝堂之上烏煙瘴氣,腐敗不堪。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而邊疆之地,更是胡漢雜居,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局勢動蕩不安,仿佛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賈詡的家族雖然並非頂級豪門,但也世代為官,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賈詡自幼便接觸到了經史子集等各種知識,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同時,他也在長輩們的言傳身教中,逐漸培養起了對時局的敏銳洞察力。
這種洞察力,就如同他與生俱來的天賦一般,讓他能夠在紛繁複雜的局勢中,迅速洞察到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趨勢。
年輕時的賈詡,並未如當時許多士人那般急於求取功名、張揚才學。
《三國誌》中記載他“少時人莫知,唯漢陽閻忠異之,謂詡有良、平之奇”。
閻忠將他比作張良、陳平,這份評價在當時看來或許有些誇張,卻精準地預見了賈詡日後的軌跡。
他深知亂世之中,鋒芒太露往往招致禍患,唯有藏器於身,方能伺機而動。
初入仕途,賈詡被舉為孝廉,擔任郎官,後因病辭官返鄉。
在途經汧縣時,他與同行的數十人一同被叛亂的氐人抓獲。
眼看眾人即將淪為刀下亡魂,賈詡卻麵不改色,從容說道:“我是段公的外孫,你們若殺了我,段公必然會報複你們,不如放了我,我家定會用重金來贖。”
段公,即聲名遠揚的段熲,乃是東漢時期威震西陲的一代名將。
他那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無畏的戰鬥精神,在當時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段熲一生征戰無數,多次投身於平定羌人叛亂的激烈戰事之中。
在那漫長而艱苦的歲月裡,他率領著軍隊,猶如一把利劍,直插敵人的心臟。
每一場戰役,他都精心謀劃,憑借著過人的智慧和果敢的決策,一次又一次地擊退羌人的進攻,為邊境的安寧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在涼州一帶的威名,猶如雷霆般響亮,令敵人聞風喪膽。
無論是險峻的山川,還是廣袤的草原,都留下了他征戰的足跡。
他的名字,就像一麵旗幟,激勵著士兵們勇往直前,同時也讓涼州的百姓們在動蕩的局勢中感受到了一絲安穩。
彼時,賈詡不幸陷入困境,被氐人所擒。
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賈詡靈機一動,提及段公之名,聲稱自己乃是段公的外孫。
氐人聽聞此言,頓時麵麵相覷,心中泛起一陣猶豫。
段公的威名如同一座大山,壓得他們心生畏懼。
他們深知,若是貿然加害賈詡,必定會引來段公的憤怒,到那時,他們必將承受段公雷霆般的報複,整個氐族都可能麵臨滅頂之災。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氐人最終還是選擇了妥協。
他們不敢輕易招惹段公這樣的強敵,於是決定釋放賈詡。
而一同被擒的其餘人,卻沒有這般幸運,儘數遇害。
這便是賈詡在史書中留下的第一次智謀展現。
在絕境之中,生命如風中殘燭般脆弱之時,他竟能如此冷靜,僅憑一句謊言,巧妙地借段公之勢保全了自身性命。
這份臨危不亂的鎮定,猶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讓人驚歎不已;而那急中生智的機敏,更是如同黑暗中突然亮起的明燈,瞬間照亮了逃生的道路。
從這一事件中,已然清晰地顯露了他非凡的智慧與過人的膽略,讓人不禁對他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離開氐人之手後,賈詡並未選擇返回中原,而是投身於當時盤踞涼州的軍閥董卓麾下,被任命為討虜校尉,在董卓的女婿牛輔軍中效力。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呂布誅殺,其部將李傕、郭汜等人惶恐不安,打算解散軍隊,各自逃亡。
就在此時,賈詡挺身而出,勸阻道:“聽聞長安城中有人打算誅殺所有涼州人,如果你們棄軍獨行,隻需一個亭長就能將你們抓獲。不如率領軍隊向西進發,沿途收攏散兵,攻打長安,為董公報仇。若是事成,便可尊奉朝廷以號令天下;若是失敗,再逃走也不遲。”
這一番話,徹底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
李傕、郭汜依計行事,果然率軍攻破長安,殺死王允,趕走呂布,把持了朝政。
長安城中再次陷入混亂,百姓流離失所。
後世許多人因此指責賈詡,認為他此舉是為了自保而不惜將天下推入更深的戰亂之中。
但從賈詡的角度而言,他身處涼州軍事集團,若李傕、郭汜等人覆滅,他自身也難有好下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亂世之中,生存永遠是第一位的,而他的建議,不過是為自己和所屬的群體爭取一線生機。
李傕、郭汜掌權後,欲封賈詡為侯,賈詡卻堅決推辭:“這不過是救命之計,何功之有?”
最終隻接受了尚書仆射的職位。
在李傕、郭汜等人在長安胡作非為時,賈詡多次出麵勸阻,保護了不少大臣和百姓。他深知李傕、郭汜並非可輔佐之主,便暗中尋找機會離開。
興平二年195年),漢獻帝東歸洛陽,李傕、郭汜率軍追擊,賈詡卻暗中幫助漢獻帝及其大臣,使得漢獻帝得以順利東行。
之後,賈詡離開長安,前往南陽投奔同鄉張繡。
張繡對賈詡極為敬重,以子孫之禮相待。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軍南征張繡,張繡見曹操勢大,便率軍投降。
然而,曹操卻納張繡的嬸母鄒氏為妾,此舉激怒了張繡。
賈詡為張繡獻上一計,讓他突然反叛,襲擊曹操軍營。
曹操猝不及防,損失慘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皆在此戰中陣亡。
曹操本人也險些喪命,狼狽而逃。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再次南征張繡,包圍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