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時,袁紹派人前來招降張繡,張繡打算答應。
賈詡卻當著袁紹使者的麵說道:“袁紹連自己的兄弟都不能相容,又怎能容得下天下的賢才呢?”
隨後,賈詡勸說張繡再次投降曹操:“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名正言順;袁紹勢大,我們以少量兵力投奔他,他必然不會重視我們,而曹操勢弱,我們前去投奔,他定會大喜過望;曹操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必然不會計較過去的恩怨,反而會借此向天下人展示他的寬容,以招攬更多的人才。”
張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再次投降曹操。
曹操果然如賈詡所料,不僅沒有報複張繡,反而握著張繡的手,設宴款待,封他為揚武將軍,還讓自己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
對於賈詡,曹操更是大喜過望,說道:“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隨即任命賈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
賈詡的這一決策,不僅讓張繡得以善終,更讓自己成功躋身曹操集團的核心層。
他精準地洞察了曹操的野心、格局與需求,在看似不可能的情況下,為自己和張繡找到了最好的歸宿。
歸附曹操後,賈詡憑借其過人的智謀,多次為曹操出謀劃策,成為曹操麾下重要的謀士之一。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爆發,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戰事膠著,曹操軍糧將儘,心中十分憂慮,便問賈詡該如何應對。
賈詡回答道:“您在精明、勇敢、用人、決斷這四個方麵都勝過袁紹,之所以相持半年而不能取勝,是因為您過於追求萬全之策,不敢冒險。若能抓住時機,果斷出擊,很快就能決出勝負。”
曹操聽後深受啟發,隨即率軍奇襲烏巢,燒毀袁紹的糧草,最終大敗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占領荊州,打算順江而下,討伐孫權和劉備。
賈詡勸阻道:“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意思是說,曹操剛剛平定北方和荊州,應該先安撫百姓,發展生產,讓江東地區的人自動歸附,而不是急於用兵。
然而,此時的曹操正值誌得意滿之際,並未聽從賈詡的建議,執意率軍東進,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錯失了一統天下的最佳時機。
經此一役,曹操更加認識到賈詡的遠見卓識,對他愈發倚重。
建安十六年211年),馬超、韓遂等關中軍閥起兵反叛,曹操率軍西征。
雙方在潼關對峙,馬超等人多次挑戰,曹操堅守不出。
賈詡向曹操獻上離間計,讓曹操先與韓遂單獨會麵,故意談論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顯得兩人關係親密,又在給韓遂的信中多處塗改,讓馬超等人懷疑韓遂與曹操暗中勾結。
馬超等人果然中計,互相猜忌,軍心渙散。
曹操趁機率軍出擊,大敗關中聯軍,平定了關中地區。
此計的成功,充分展現了賈詡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對人心的精準操控。
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賈詡與其他人不同,他從不主動獻計,隻有在曹操詢問時才會發表意見,而且每次都能切中要害。
他深知曹操多疑的性格,因此始終保持低調,不結黨營私,不參與派係鬥爭,一門心思隻為曹操出謀劃策。
他的兒子賈穆、侄子賈訪也都極為低調,從不仗勢欺人。
隨著曹操年事漸高,立儲之事逐漸提上日程。
當時,曹操的兒子曹丕和曹植為了爭奪太子之位,明爭暗鬥,許多大臣都卷入其中。
賈詡深知立儲之事關係重大,稍有不慎便會引火燒身,因此始終保持中立,不偏不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一次,曹操私下詢問賈詡對立儲的看法,賈詡卻沉默不語。
曹操問道:“你為何不說話?”
賈詡回答道:“我正在思考一件事。”曹操追問:“思考什麼事?”
賈詡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父子的事。”
袁紹和劉表都因為廢長立幼,導致兒子們互相爭鬥,最終身死國滅。
曹操聽後,恍然大悟,明白了賈詡的意思,隨即下定決心立長子曹丕為太子。
賈詡的這一回答,既沒有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場,又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可謂是滴水不漏。
曹丕被立為太子後,對賈詡十分感激。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建立曹魏政權,任命賈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增食邑三百戶,前後共八百戶。
又分食邑二百戶,封賈詡的小兒子賈訪為列侯,任命其長子賈穆為駙馬都尉。
位極人臣的賈詡,並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反而更加謹慎低調。
他深知“飛鳥儘,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多次以年老多病為由,請求辭官歸隱,遠離朝堂紛爭。
他閉門自守,不與其他大臣交往,甚至子女的婚嫁也都選擇普通人家,從不與權貴聯姻。
黃初四年223年),賈詡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諡號肅侯。
他的兒子賈穆繼承了他的爵位。
賈詡一生,曆經東漢末年的亂世,輾轉於多個諸侯之間,卻總能在波譎雲詭的政治鬥爭中保全自身,並為自己和家族贏得了顯赫的地位。
賈詡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被後人稱為“毒士”,因其計策往往直擊要害,不計後果,常常伴隨著巨大的犧牲和動蕩。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智謀在三國時期堪稱一絕,他對人心的洞察、對時局的把握,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陳壽在《三國誌》中評價賈詡:“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將他與張良、陳平相提並論,這無疑是對他智謀的高度認可。
然而,也有人對賈詡的道德品質提出質疑,認為他為了自保而不擇手段,多次挑起戰亂,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但在那個“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亂世,道德往往是蒼白無力的,生存才是第一要務。
賈詡的所有計策,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在亂世中保全自身和所屬群體的利益,這或許是他作為一個謀士的本能。
無論如何,賈詡都以其獨特的智慧和生存之道,在三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敏銳的洞察力、果斷的決策力和低調謹慎的處世態度,往往是走向成功的關鍵。
他的智謀,如同深海中的暗流,看似平靜,卻能在不經意間改變曆史的走向,堪稱中國古代謀士中的佼佼者。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