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張繡的首席謀士賈詡勸他冷靜:“曹操勢大,不可輕舉妄動,不如先隱忍,再尋時機。”
張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表麵上不動聲色,暗地裡卻開始聯絡心腹,密謀反曹。
為了確保突襲成功,張繡與賈詡製定了周密的計劃。
他們先是向曹操請示,說麾下的涼州兵多為騎兵,鎧甲沉重,在城內居住不便,請求移營到城外,曹操沒有懷疑,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然後,張繡又以“士兵甲胄過重,搬運困難”為由,請求允許士兵在移營時攜帶武器,曹操也答應了。
同年夜裡,張繡率部以“移營”為名,向曹操大營靠近。
當距離曹營隻有一箭之地時,張繡一聲令下,涼州兵突然發起猛攻。
他們騎著戰馬,手持長槍,如猛虎下山般衝入曹營。
毫無防備的曹軍頓時陷入混亂,士兵們從睡夢中驚醒,來不及披甲持械,便被涼州兵斬殺。
曹操的長子曹昂見情況危急,立刻率親兵掩護曹操撤退。
他將自己的戰馬讓給曹操,說:“父親乃天下之主,不可有失!”
自己則手持長刀,與曹安民一起堵住營門,奮力抵抗。
涼州兵如潮水般湧來,曹昂、曹安民終因寡不敵眾,力戰而死。
曹操的猛將典韋負責守衛中軍大營,他見敵軍來襲,手持雙戟,站在營門處奮力廝殺。
典韋力大無窮,雙戟揮舞得如風車一般,每一揮都能打死數名涼州兵,涼州兵一時不敢上前。
張繡見狀,命人從側麵偷襲,用箭射向典韋。典韋身中數十箭,仍死戰不退,最終力竭而亡。
曹操在曹昂等人的掩護下,趁亂逃出了宛城,但他本人也在逃亡中被流矢射中,險些喪命。
這場“宛城之變”,成為曹操軍事生涯中最慘痛的失敗之一,也讓張繡的名字響徹中原。
據《三國誌·武帝紀》記載,曹操事後痛哭流涕,說:“吾失長子、愛侄、愛將,皆因一時之過也!”
反曹之後,張繡與曹操徹底決裂,他轉而與劉表結盟,屯兵穰城,多次抵禦曹操的進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一次戰鬥中,曹操親自率軍攻城,張繡登上城樓指揮防禦。
他見曹操在城下督戰,便拿起弓箭,一箭射向曹操,險些將其射中。
曹操大怒,下令猛攻,但穰城城防堅固,張繡又指揮得當,曹軍久攻不下,隻好撤退。
在另一次戰鬥中,張繡曾單槍匹馬闖入曹營。
當時曹軍正在追擊張繡,張繡卻突然調轉馬頭,衝入曹軍陣中。
他手持長槍,如入無人之境,槍挑曹操麾下數員大將,嚇得曹操不敢輕易出戰。
經此一役,“北地槍王”的名號傳遍天下,張繡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現。
張繡與曹操的對抗持續了數年,雙方互有勝負。
然而,隨著袁紹與曹操的矛盾日益激化,天下格局逐漸演變為“袁曹爭霸”,張繡的處境變得愈發微妙。
袁紹占據河北四州,兵多將廣,實力雄厚;曹操控製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野心勃勃。
雙方都想拉攏張繡,以增強自己的實力。
袁紹派人前來招降張繡,許以高官厚祿,封他為“宛城侯”,並承諾在擊敗曹操後,將南陽地區全部封給他。
張繡見袁紹勢力強大,心中有些動搖,便與賈詡商議。
賈詡卻對袁紹的使者說:“回去告訴袁紹,他連自己的兄弟袁術都容不下,又怎能容得下張繡將軍呢?”
說完,便將使者趕走了。
張繡見狀,大驚失色,說:“先生為何要得罪袁紹?如今我們與曹操為敵,若再得罪袁紹,處境將更加艱難!”
賈詡笑著說:“將軍不必擔心,我已有良策。”
他認為,袁紹雖強,但心胸狹隘,嫉賢妒能,若投靠袁紹,張繡必然得不到重用,甚至可能被袁紹猜忌而喪命;而曹操雖與張繡有血海深仇,但曹操為了成就大業,必然會放下私怨,且曹操此時勢力較弱,更需要張繡這樣的盟友來壯大自己的實力。
賈詡進一步分析說:“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名正言順,這是其一;袁紹強盛,我們以少量兵力投靠他,他必然不會重視我們,而曹操勢弱,我們投靠他,他必然會大喜過望,這是其二;曹操有霸王之誌,必然會不計前嫌,以向天下人展示他的寬容大度,這是其三。將軍投靠曹操,不僅能保全自身,還能成就大業。”
張繡聽了賈詡的分析,仍有些猶豫。
畢竟曹操與他有殺子之仇、殺侄之仇、殺將之仇,這些仇恨如同一根根毒刺,深深紮在他的心中。
他說:“曹操與我有不共戴天之仇,我若投靠他,他怎能容我?”
賈詡說:“將軍放心,曹操是個有遠見的人,他知道殺了將軍,會讓天下英雄寒心,不利於他招攬人才。而且,我願親自陪同將軍前往曹營,擔保將軍無事。”
公元200年,就在官渡之戰爆發前夕,張繡做出了一個震驚天下的決定——第二次投降曹操。
曹操見到張繡後,果然如賈詡所料,不僅沒有追究宛城之仇,反而握著張繡的手說:
“文和勸卿降,吾無憂矣。”
他拜張繡為揚武將軍,還讓自己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兩家結為親家,以此來消除張繡的疑慮。
張繡的這一抉擇,在當時看來無疑是“冒險”的,但卻為他贏得了生存空間。
在官渡之戰中,張繡率部奮勇作戰,立下赫赫戰功。
他先是在白馬之戰中,協助關羽斬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然後在延津之戰中,又率軍擊敗了袁紹的另一員大將文醜;在官渡決戰中,張繡率部堅守營壘,多次擊退袁紹大軍的進攻,為曹操最終擊敗袁紹立下了汗馬功勞。
戰後,曹操論功行賞,封張繡為破羌將軍,食邑兩千戶。
這在當時的曹操麾下,是僅次於夏侯惇的待遇,可見曹操對張繡的器重。
張繡也因此徹底放下了心中的顧慮,全心全意為曹操效力。
從反複降曹到成為曹操麾下的重要將領,張繡的轉變背後,是亂世中弱小諸侯的生存智慧。
他深知,在絕對的實力差距麵前,個人恩怨與尊嚴必須讓位於集團的存續。
賈詡的謀略固然關鍵,但最終敢於放下仇恨、做出抉擇的,仍是張繡本人。
這種“能屈能伸”的特質,讓他在波譎雲詭的亂世中一次次化險為夷。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