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李儒_中國古代名人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65章 李儒(1 / 2)

在東漢末年的曆史長卷中,謀士群體始終是攪動風雲的關鍵力量。

諸葛亮“隆中對定三分天下”,郭嘉“奇策助魏掃北方”,荀彧“奉天子以令不臣”,他們的智慧與理想,成為後世傳頌的典範。

然而,在這星光璀璨的群體中,有一位謀士卻長期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他便是董卓麾下的首席智囊李儒。

他沒有諸葛亮的“鞠躬儘瘁”,也沒有荀彧的“王佐之忠”,卻以其冷酷狠辣的謀略,親手推動了東漢王朝的最終崩塌。

他是董卓亂政的“總設計師”,是皇權瓦解的“催化劑”,更是那個時代黑暗與混亂的縮影。

儘管正史對其記載零散,但拚接起這些碎片,足以還原出一位亂世謀臣複雜而詭譎的一生。

李儒的早年經曆,在《後漢書》《三國誌》等正史中幾乎是一片空白。

這種史料的缺失,既與他“奸臣”的曆史定位有關,也反映了東漢末年知識分子群體中“非主流”謀士的生存狀態——他們往往隱於權力幕後,不事張揚,卻在關鍵時刻左右大局。

從有限的史料推斷,李儒出身於中原地區的中小士族家庭。

東漢時期,士族階層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憑借經學傳承與門第聲望,壟斷了官場與話語權。

李儒能躋身中樞,擔任“郎中令”一職據《後漢書·獻帝紀》注引《獻帝紀》),說明其具備紮實的經學素養與政治能力。

郎中令屬九卿之列,掌管宮殿門戶與皇帝侍從,是貼近皇權的核心職位。

這一職位的獲得,既需要深厚的學識,也需要一定的人脈資源,可見李儒在早年便已在官場嶄露頭角。

然而,李儒所處的時代,正是東漢王朝由衰轉亡的“多事之秋”。

漢靈帝時期,朝政被宦官集團“十常侍”把持,賣官鬻爵、橫征暴斂成為常態,士大夫階層與宦官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終引發“黨錮之禍”——大批正直官員被誣陷為“黨人”,或處死,或流放,朝堂之上隻剩下趨炎附勢之徒。

與此同時,民間疾苦日益深重,公元184年,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爆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響徹天下,席卷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徹底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根基。

在這樣的亂世中,傳統士族的“忠君”理想逐漸崩塌。

一部分士大夫選擇堅守道義,如盧植、王允,試圖挽救搖搖欲墜的王朝;另一部分則選擇依附地方豪強,如荀彧投靠曹操,諸葛亮隱居待世,希望在亂世中尋找新的秩序。

李儒顯然屬於後者,但其選擇的“主公”,卻是當時士大夫階層普遍鄙夷的隴西軍閥——董卓。

這一選擇背後,蘊含著李儒對時局的精準判斷。

董卓雖出身行伍,粗猛少文,卻在平定羌亂、黃巾起義的戰爭中積累了雄厚的軍事實力。

他常年鎮守隴西,麾下擁有一支由羌胡與關隴健兒組成的精銳部隊,戰鬥力遠勝中原禁軍。

更重要的是,董卓在靈帝末年巧妙地利用了朝廷內部的矛盾,拒絕交出兵權,駐兵河東今山西南部),靜觀時局變化,成為當時最具潛力的“黑馬”。

李儒看中的,正是董卓身上那種“破壞性”的力量——在舊秩序已然崩塌的時代,唯有徹底打破舊框架,才可能重塑權力格局。

這種“唯實力論”的務實態度,成為李儒輔佐董卓的思想基礎。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少帝劉辯繼位,外戚何進與宦官集團的矛盾徹底爆發。

何進密召董卓入京,欲借其兵力誅殺宦官,卻不料計劃泄露,反被宦官所殺。

董卓聞訊後,率大軍星夜兼程趕往洛陽,恰逢洛陽城內大亂,宦官被袁紹、袁術等士族子弟屠戮殆儘,皇權陷入真空。

這一曆史機遇,讓董卓與李儒的組合得以登上權力舞台的中心。

董卓入京之初,兵力不過三千,麵對洛陽城內盤根錯節的勢力如袁紹、袁術等士族武裝,以及丁原統領的並州軍),並無絕對優勢。

如何在短時間內掌控朝政?這成為李儒輔佐董卓的第一個難題。

李儒給出的答案是:以暴力打破平衡,用“廢立皇帝”的方式,徹底重構權力合法性。

廢立皇帝是動搖國本的大事,必須師出有名。

李儒首先從“天命”入手,散布“少帝昏弱,不堪為君”的輿論。

據《三國誌·董卓傳》記載,董卓入京後,曾以“顯陽苑閱兵”為名,召集百官,故意讓士兵在宴席上“拔劍斬一人”,威懾眾人。

席間,李儒“從容”進言:“少帝即位以來,災異屢現,黃巾作亂,皆因君德不修。陳留王劉協,聰慧仁厚,有聖主之相,宜承大統,以安社稷。”

這番話看似引經據典,實則是為董卓廢立找借口——將王朝的衰敗歸咎於皇帝“德不配位”,為新的權力秩序鋪路。

為了強化“天命轉移”的可信度,李儒還利用了當時的讖緯之學。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東漢時期,讖緯預言吉凶的隱語)盛行,被視為“天命”的體現。

李儒暗中指使術士散布“代漢者,當塗高”“漢室氣數已儘,董氏將興”等讖語,將董卓包裝成“應天承運”的新主。

這種輿論造勢,雖荒誕不經,卻在迷信盛行的時代起到了一定作用,讓部分觀望者產生了“董卓或為天命所歸”的錯覺。

輿論鋪墊之後,便是雷霆手段。

公元189年九月,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正式提出廢立之事。

袁紹當場反對:“漢家君天下四百餘年,恩澤深渥,兆民戴之。今上富於春秋,未有不善,公欲廢嫡立庶,非反而何?”

董卓怒叱:“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

李儒見狀,立刻上前厲聲嗬斥袁紹:“袁本初何敢逆天命!昔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皆為安社稷,定國家。今太師之舉,正合古義,公若不從,必為亂臣賊子!”

一番話既搬出古代賢相的典故,又以“亂臣賊子”相威脅,瞬間壓製了反對聲音。

袁紹憤而離京,成為關東諸侯討董的旗幟,但李儒的目的已然達到——通過袁紹的“叛逆”,反襯董卓廢立的“正當性”。

隨後,李儒親自操辦廢立儀式:他逼迫何太後下詔廢少帝為弘農王,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並宣讀“策文”:“孝靈皇帝不究高宗眉壽之祚,早棄臣子。皇帝承紹,海內側望,而帝天姿輕佻,威儀不恪,在喪慢惰,衰如故焉;凶德既彰,淫穢發聞,損辱神器,忝汙宗廟。皇太後教無母儀,統政荒亂。永樂太後暴崩,眾論惑焉。三綱之道,天地之紀,而乃有闕,罪之大者。陳留王協,聖德偉茂,規矩邈然,豐下兌上,有堯圖之表;居喪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宜承皇業,為萬世統。”

這篇策文字字誅心,將少帝與何太後批得體無完膚,為廢立披上了“順天應人”的外衣。

廢立之後,李儒深知“斬草需除根”。

弘農王劉辯雖被廢黜,但作為曾經的皇帝,仍是反對者可以利用的旗幟。

為絕後患,李儒主動請纓,親自前往弘農王府,賜鴆酒弑君。

據《後漢書·皇後紀》記載,李儒帶著毒酒見到弘農王,假意說:“服此藥,可以辟邪。”

弘農王悲憤道:“我無疾,此乃欲殺我耳!”

拒不飲藥。

李儒見狀,不再偽裝,命左右強行灌藥。

弘農王自知難逃一死,與妻子唐姬訣彆,悲歌曰:“天道易兮我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藩。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將去汝兮適幽玄!”

隨後飲藥而亡,年僅十五歲。

李儒的這一係列操作,看似粗暴,實則精準地擊中了東漢皇權的軟肋。


最新小说: 重生七零:截胡廠花後,我成科技大佬 苟出一個武道天家 重生農女發家記 大唐:請陛下歸天 直播盜墓之最後一個摸金校尉 白四爺,夫人到處說你不做人 認錯崽崽後,京城大佬爭當我夫君 重生四九城,激活每日情報係統 失業後,我選擇了修仙 小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