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袁術_中國古代名人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66章 袁術(1 / 2)

在漢末群雄逐鹿的壯闊畫卷中,袁術是一個繞不開的爭議人物。

他出身頂級門閥,手握得天獨厚的資源,卻在短短數年間從一方霸主跌落到身死族滅的境地。

他的一生,恰似一麵在淮南風中狂舞的龍旗,驟起驟落間,映照著那個時代的荒誕與悲涼。

當我們撥開曆史的迷霧,重新審視這位被貼上“僭逆”標簽的諸侯,會發現他的故事遠比想象中複雜——既有豪門貴胄的傲慢與偏執,也有亂世梟雄的掙紮與算計,更藏著漢末士族階層在權力漩渦中的集體迷茫。

袁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人,出身於東漢末年最顯赫的世家大族——汝南袁氏。

自其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代人中竟有五人官至三公,時人稱之為“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

在漢代,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是朝廷最高官職,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而袁氏能連續四代維持如此高的政治地位,其家族勢力之雄厚可想而知。

當時民謠傳唱“汝南袁氏,門生半天下”,足見其影響力滲透到東漢社會的各個角落。

在這樣的家族背景下,袁術自幼便沐浴在特權與榮耀之中。

與兄長袁紹不同,袁術是正妻所生的嫡子,這在嫡庶分明的古代社會中意味著天然的優勢。

按照宗法製“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原則,袁術是家族當然的繼承人,這讓他從小就養成了居高臨下的氣度。

史載他“少以俠氣聞”,少年時便憑借家族勢力結交各路豪傑,在洛陽城的權貴子弟中頗具聲望。

他常與曹操、袁紹等人一同出遊,縱馬洛陽街頭,鬥雞走狗,飲酒作樂,是當時京中有名的“紈絝子弟”。

不過,袁術的“俠氣”並非單純的胡鬨。在漢代,“俠”意味著對朋友的忠誠和對強權的反抗,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性格特質。

有一次,宦官張讓的侄子仗勢欺人,毆打了袁氏的一位門生,袁術得知後,當即帶人上門理論,最終迫使張讓的侄子登門道歉。

這件事讓他在士人中贏得了不少讚譽,也讓他深刻體會到家族勢力帶來的威懾力。

青年時期的袁術,憑借家族蔭庇踏入仕途,初任郎中,後曆任折衝校尉、虎賁中郎將等職。

這些職位雖非核心要職,卻讓他得以近距離觀察東漢朝廷的運作,也讓他早早見識了權力場的波譎雲詭。

當時正值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把持朝政,排擠士族官員,甚至乾預皇位繼承。

袁術雖身為貴族子弟,卻也對宦官集團的倒行逆施頗為不滿。

他曾多次在私下場合抨擊宦官,認為他們“禍亂朝綱,動搖國本”,這為他後來參與討伐董卓埋下了伏筆。

值得注意的是,袁術與袁紹的矛盾在此時已初露端倪。

袁紹雖是兄長,卻出身庶出,其母是袁逢的侍妾,這在重視嫡庶之分的袁氏家族中,始終是袁紹的“軟肋”。

袁術自視甚高,常常以嫡子身份輕視袁紹,甚至在公開場合稱袁紹為“家奴”。

而袁紹憑借個人能力和廣泛的人脈,在士人中的聲望卻遠超袁術,這更讓袁術心生嫉妒。

這種兄弟間的嫌隙,在後來的亂世中逐漸演變成不可調和的矛盾,深刻影響了漢末的政治格局。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何進謀誅宦官不成反被殺,袁紹、袁術兄弟率軍入宮,誅殺宦官數千人,一度肅清了宦官集團的勢力。

這是袁術第一次在曆史舞台上展現其軍事才能,他身先士卒,斬殺宦官頭目趙忠,立下大功。

然而,這場權力真空很快被董卓填補,袁術的命運也隨之發生重大轉折。

董卓入京後,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自封相國,專斷朝政。

他縱容士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激起了天下諸侯的憤慨。

袁紹與袁術兄弟率先舉起討董大旗,各地諸侯紛紛響應,組成了聲勢浩大的討董聯盟。

在討董聯盟中,袁術被推舉為後將軍,負責糧草補給。

當時的南陽郡是天下富庶之地,轄境包括今河南南陽、湖北襄陽等地,土地肥沃,人口眾多,是東漢重要的糧食產區和兵源地。

袁術之所以能占據南陽,得益於他的家族影響力和一係列政治操作。

原來,南陽太守張谘本是董卓任命的官員,袁術率軍抵達南陽後,先以借糧為名試探張谘,張谘拒不提供糧草,袁術便以“怠慢軍糧”為由將其斬殺,順勢接管了南陽郡。

這一舉措雖顯霸道,卻也展現了他果斷狠辣的一麵。

占據南陽後,袁術迅速穩定了當地局勢。

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安撫民心,減免賦稅,任用當地名士為官,使得南陽的經濟很快恢複元氣。

據《後漢書》記載,當時南陽郡有“戶五十餘萬,口二百四十萬”,是全國人口最多的郡之一,這為袁術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糧草,也讓他在討董聯盟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而,表麵團結的聯盟內部實則矛盾重重,尤以袁紹與袁術兄弟的矛盾最為突出。

袁紹出身庶出,卻憑借個人能力與聲望成為聯盟盟主,這讓身為嫡子的袁術心生不滿。

他多次公開質疑袁紹的領導能力,甚至暗中聯絡其他諸侯反對袁紹。

比如,袁紹想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以對抗董卓所立的漢獻帝,袁術卻以“漢室正統不可動搖”為由堅決反對,實際上是不想看到袁紹借擁立之功擴大影響力。

兄弟二人的不和,使得討董聯盟始終無法形成合力。

各路諸侯擁兵自重,互相猜忌,甚至為了爭奪地盤而大打出手。

比如,兗州刺史劉岱與東郡太守橋瑁因爭奪糧草而火拚,劉岱斬殺橋瑁,吞並了其部眾。

袁術也趁機擴張勢力,他派孫堅率軍進攻董卓,孫堅在陽人之戰中大敗董卓軍,斬殺其大將華雄,一時間威名遠揚。

但袁術卻擔心孫堅功高蓋主,故意斷絕其糧草供應,導致孫堅被迫撤軍。

這種內耗嚴重削弱了聯盟的戰鬥力,最終在董卓遷都長安後,討董聯盟分崩離析。

而袁術,則在這場權力博弈中,開始顯露他割據一方的野心。

他意識到,在這個亂世之中,隻有擁有強大的實力和穩固的地盤,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南陽雖好,但地處中原腹地,四麵受敵,並非長久之計。

於是,他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更為富庶、地理環境更為優越的淮南地區。

離開討董聯盟後,袁術率領部眾南下,經過數年的征戰,終於占據了揚州、徐州等地,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

此時的袁術,手握重兵,占據富庶之地,成為當時最具實力的諸侯之一。

他麾下有孫策、呂布等名將,謀士也不乏其人,一時間風光無量。

揚州是東漢末年的經濟中心之一,轄境包括今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等地,物產豐富,水路交通便利。

壽春作為揚州的治所,更是一座繁華的大都市,城內商鋪林立,人口眾多,有“江淮都會”之稱。

袁術占據壽春後,大力發展農業和手工業,使得淮南地區的經濟更加繁榮。

據《三國誌》記載,當時袁術“據壽春,擁步騎十萬,食邑百萬”,其勢力之強盛可見一斑。

隨著勢力的膨脹,袁術的野心也日益膨脹。

他認為漢室氣數已儘,而自己身為袁氏嫡子,又有“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讖語加持,理應登上皇帝寶座。“

代漢者,當塗高也”是漢代流傳甚廣的一句讖語,據說早在漢武帝時期就已出現。

對於這句讖語的解釋,曆來眾說紛紜,袁術卻認為“塗”與“途”相通,而自己的字“公路”正好與之契合,因此堅信自己就是天命所歸的真命天子。

為了給自己稱帝尋找更多的理由,袁術還利用了當時的社會輿論。

他散布謠言說,漢獻帝劉協並非漢靈帝的親生兒子,而是宦官所立的傀儡,早已失去了統治天下的合法性。

同時,他還宣稱自己的祖先舜帝是黃帝的後裔,而漢室是堯帝的後裔,按照“堯舜禪讓”的典故,漢朝的天下理應讓給袁氏。

這些宣傳雖然牽強附會,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分人的觀念。


最新小说: 祖國分配對象後躺贏了[七零簽到] 無上大道 被吃絕戶?侯門主母重生殺瘋了 揚她骨灰後,瘋批帝王一夜白頭 表小姐今天也不想做皇後 侯府奶娘靠功德係統卷成大秦第一女相 世界升維 說好低調行事,你張嘴就吞神明! 和初戀官宣後,裝瘸前夫氣得站起來了 命定反派之戀愛腦神女精神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