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素有“鳳雛”之稱,智謀過人,他看出雒城的防禦重心在東門,便親率主力從東門進攻,同時派一支偏師佯攻北門,試圖分散守軍兵力。
張任識破了龐統的計謀,卻沒有直接加強東門防禦,而是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落鳳坡設伏。
落鳳坡位於雒城東南,是一條狹窄的山道,兩側懸崖峭壁,中間僅有一條小路通行。
張任判斷龐統會親自率軍經過落鳳坡,便在此埋伏了五千弓箭手和刀斧手。
當龐統的軍隊進入落鳳坡後,張任一聲令下,箭如雨下,滾石齊落。
龐統猝不及防,被亂箭射中,當場身亡。
《三國誌·龐統傳》記載:“先主痛惜,言則流涕”,足見這一戰對劉備軍的打擊之大。
落鳳坡的勝利讓益州軍士氣大振,但張任深知這隻是暫時的勝利。
劉備在失去龐統後,急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援軍入蜀,雒城的壓力陡增。
不久,張飛率軍攻克江州今重慶),趙雲平定江陽今四川瀘州),諸葛亮則沿水路西進,對雒城形成合圍之勢。
麵對越來越嚴峻的局勢,張任並未退縮。
他一方麵派人向成都求援,另一方麵加強城內防禦,甚至組織百姓參與守城。
他還發明了一種“連環弩”,能一次發射十支箭,極大地增強了守城火力。
在一次戰鬥中,張飛親自擂鼓助威,率軍猛攻西門,張任親自登上城樓指揮作戰,身中數箭仍不肯退下,其忠勇之態令士兵們深受感動,紛紛拚死抵抗。
然而,寡不敵眾的局麵終究難以逆轉。
隨著時間的推移,雒城的糧草逐漸告罄,士兵們疲憊不堪,不少人開始動搖。
主帥劉璝主張投降,與張任發生激烈爭執。
張任怒斥劉璝:“我等受主公厚恩,當以死報國,豈能屈膝投降!”
他下令將主張投降的將領斬首示眾,暫時穩住了軍心,但雒城的陷落已隻是時間問題。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劉備軍對雒城發起總攻。
諸葛亮設計用雲梯從北門強攻,吸引守軍注意力,同時派張飛率精銳從東門的薄弱處突破。
張任雖奮力抵抗,但兵力不足,防線最終被撕開一道缺口。
劉備軍蜂擁而入,雒城失守。
張任率殘部與敵軍展開巷戰,他手持長槍,奮勇殺敵,身邊的士兵一個個倒下,他自己也多處受傷,渾身是血。
但他仍不肯投降,繼續與敵軍拚殺,直到力竭被擒。
當士兵將他押到劉備麵前時,這位滿身傷痕的將領依然昂首挺立,眼中毫無懼色。
劉備素來愛惜人才,見張任勇武忠誠,便想招降他。
他親自為張任鬆綁,好言勸道:“卿乃當世名將,奈何追隨劉璋這樣的庸主?若肯歸降,我必委以重任。”
張任卻冷冷地說:“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生為益州人,死為益州鬼,豈能降賊!”
劉備並不甘心,又許以高官厚祿:“若肯降,當表卿為廣漢太守,總領蜀地軍政。”
張任厲聲回絕:“我受劉璋厚恩,豈能背主求榮?今日被擒,唯有一死,休想讓我屈膝!”
他的言辭激烈,態度堅決,讓劉備身邊的將領都怒不可遏,紛紛請求將他斬首。
劉備見張任心意已決,知道再勸無益,心中雖有不舍,但也敬佩他的氣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終,他歎息道:“卿既不降,我也不強求。念你忠勇,允你全屍。”
張任聽後,麵向成都方向叩首三拜,說道:“臣不能保全益州,愧對主公!”
隨後從容就義。
張任的死,讓劉備軍中不少將領感慨不已。
諸葛亮曾評價:“張任之忠,勝於呂布之勇。”
劉備也為未能招降他而惋惜,下令將其厚葬於雒城金雁橋側。
如今,四川廣漢仍有張任墓,墓碑上刻著“漢將軍張任之墓”,墓前的石馬石羊雖曆經千年風雨,卻依然守護著這位孤臣的忠魂。
張任的一生,沒有曹操的雄才大略,沒有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甚至沒有在曆史上留下太多的筆墨。
但他以“寧死不降”的氣節,成為了三國時期“忠義”的象征。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濃墨重彩地描寫了他的事跡,讓這位巴蜀孤臣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從曆史的角度看,張任的忠誠或許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他所效忠的劉璋,並非明主;他所堅守的益州,最終還是歸屬了更有作為的劉備。
但在那個“良禽擇木而棲”的亂世,張任的選擇恰恰彰顯了人性中最珍貴的品質——堅守。
他用生命詮釋了何為“士節”,這種精神超越了成敗,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忠義”的典範。
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張任的形象不斷被重塑。
元代的《三國誌平話》將他描繪成一位智勇雙全的名將,明代的《三國演義》則進一步突出了他的忠貞不屈。
清代的一些地方戲曲中,更是將他塑造成了守護巴蜀的英雄,深受百姓喜愛。
如今,當我們回望三國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張任的身影或許不夠高大,卻足夠清晰。
他就像一顆流星,在曆史的天空中短暫劃過,卻以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忠義”二字的永恒價值。
這位巴蜀大地上的孤臣,用自己的生命,為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寫下了最悲壯的一筆。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亂世中,堅守信念或許會付出沉重的代價,但這種堅守本身,就是一種不朽的傳奇。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