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何進_中國古代名人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69章 何進(1 / 2)

在東漢末年的曆史轉折點上,有一個人物始終籠罩在爭議的迷霧中——大將軍何進。

他出身屠戶,卻憑借外戚身份權傾朝野;他試圖鏟除宦官集團,卻最終身死宮闈,成為引爆天下大亂的導火索。

陳壽在《三國誌》中稱他“無大才略,欲誅宦官而不果”,範曄《後漢書》則歎息其“誌雖忠而術頗疏”。

這位從市井屠戶到帝國最高軍事長官的傳奇人物,究竟如何在權力的巔峰跌落,又為何成為漢末亂世的加速器?

撥開曆史的塵埃,我們或許能在史料的縫隙中,窺見這位悲劇權臣複雜而矛盾的一生。

何進的出身,在東漢末年的權貴階層中堪稱異類。

《後漢書·何進傳》明確記載其“家本屠者,以妹入掖庭為貴人,有寵,進得任為郎中”。

這短短數語,勾勒出一個底層平民憑借裙帶關係躋身仕途的起點。

東漢的屠戶屬於“賤業”,社會地位低下,《漢書·食貨誌》曾記載“屠沽,小人之業”,可見當時社會對屠戶的輕視。

何進早年在南陽宛城今河南南陽)操持屠刀的歲月,不僅讓他沾染了市井的粗獷習氣,更塑造了他對權力既渴望又敬畏的複雜心態。

宛城作為南陽郡治所,是東漢的商業重鎮,市井文化繁榮。

據《南陽府誌》記載,何進的屠戶生意頗具規模,“每日宰牲十數頭,往來買者絡繹”,這讓他積累了一定的財富與人脈。

市井生涯教會他察言觀色的本領,也讓他懂得如何用利益拉攏人心——這種特質在他日後的政治博弈中,既成為優勢,也埋下隱患。

相傳他年輕時曾為保護同鄉免受豪強欺淩,獨自與數十人對峙,雖身負重傷卻始終不退,此事讓他在宛城百姓中贏得“勇毅”之名。

何進的命運轉折點,始於他同父異母的妹妹何氏被選入宮中。

東漢的選妃製度雖看重家世,但靈帝時期朝政腐敗,選官製度崩壞,為寒門女子入宮提供了機會。

據《後漢書·皇後紀》記載,何氏“身長七尺一寸,姿貌絕異”,因能歌善舞得到漢靈帝劉宏的寵愛,於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被冊封為貴人。

當時靈帝的皇後宋氏因遭宦官誣陷被廢,何貴人逐漸成為後宮最受寵的女性。

更重要的是,她為靈帝誕下了長子劉辯,這讓“母憑子貴”的何氏地位更加穩固。

作為外戚的何進,也隨之迎來仕途的飛躍:從郎中到虎賁中郎將,再到潁川太守,短短數年便從地方小官晉升為朝廷重臣。

潁川是東漢士族的聚集地,荀彧、陳群等世家子弟均出自此地。

何進在潁川太守任上,表現出難得的謙遜——他主動拜訪當地名士,虛心請教治理之道,甚至將部分田產捐贈給貧困士子。

這種姿態讓他初步獲得士族階層的認可,也為他日後與袁紹等世家子弟合作奠定了基礎。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天下震動。

張角率領的黃巾軍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短短數月便席卷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

靈帝任命何進為大將軍,封慎侯,率左右羽林軍鎮守京師,負責統籌全國平叛事宜。

這是何進首次掌握軍權,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在平定黃巾起義的過程中,何進展現出一定的軍事才能:他一方麵調兵遣將鎮壓各地叛亂,命皇甫嵩、朱儁等名將分路出擊;另一方麵采納袁紹的建議,在京師周邊部署重兵,設置函穀關、伊闕關等七關防線,防止叛軍偷襲。

他還推行“堅壁清野”策略,將洛陽周邊百姓遷入城內,斷絕叛軍的補給來源。

這些措施雖未能徹底根除黃巾之亂,卻有效保衛了京師安全,也讓何進的聲望達到新的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何進在平叛期間有意識地提拔寒門將領,如出身底層的傅燮、鮑信等人,均得到他的重用。

這種做法既體現了他對底層人才的同情,也暗含著培養私人勢力的意圖。

但同時,他也不得不依賴袁紹、袁術等世家子弟的支持——這種對士族集團的依賴,最終成為他無法擺脫的枷鎖。

黃巾起義後,東漢王朝陷入了嚴重的政治危機。

靈帝沉迷酒色,在西園修建“裸遊館”,終日與宮女嬉鬨,甚至將朝政大權交給宦官集團。

以張讓、趙忠為首的“十常侍”,憑借靈帝的寵信,專橫跋扈,賣官鬻爵,甚至乾預軍事,引起了士族階層和外戚集團的強烈不滿。

何進作為大將軍,自然成為反對宦官集團的核心人物。

此時的何進,已經不再是那個謹小慎微的屠戶出身的官員。

多年的官場曆練,讓他逐漸變得野心勃勃。

他在洛陽城南修建了豪華府邸,“連棟數百,膏田滿野”,甚至模仿皇宮的規格設置儀仗。但他深知,要想鞏固自己的地位,必須鏟除宦官集團——這不僅是權力鬥爭的需要,也是士族集團對他的期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時的宦官集團勢力盤根錯節,滲透到朝廷各個角落。

張讓等人不僅控製著靈帝的起居,還掌握著部分禁軍兵權,甚至能隨意任免地方官員。

據《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十常侍“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貪殘,為人蠹害”,其家族在地方作威作福,激化了社會矛盾。

何進與宦官集團的矛盾,本質上是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對皇權的爭奪,也是士族階層與寒門勢力的利益衝突。

何進首先采取的策略是拉攏士族。

他任命袁紹為中軍校尉,袁術為虎賁中郎將,讓他們掌握部分禁軍兵權;又舉薦荀攸、陳琳等名士進入幕府,為自己出謀劃策。

這些舉措讓他獲得了“黨人”的支持——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中,士族官員與宦官集團勢不兩立,何進的反宦官立場自然贏得了他們的好感。

然而,何進的計劃卻遭到了妹妹何太後的反對。

何太後之所以能登上皇後的寶座,離不開宦官集團的支持——當年她毒殺靈帝的另一位貴人王榮,險些被廢,正是張讓等人向靈帝求情才得以保全。

因此,她對鏟除宦官集團持保留態度,多次告誡何進:“宦官統領禁省,自古有之,何必趕儘殺絕?”

何進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麵,他急於鏟除宦官集團,以絕後患;另一方麵,他又不敢違抗太後的旨意,擔心引起宮廷動蕩。

這種優柔寡斷的性格,成為他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

陳琳曾勸諫他:“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發耳。”

但何進始終未能下定決心。

為了打破僵局,袁紹向何進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召集地方豪強率軍入京,以武力逼迫太後同意鏟除宦官集團。

這一建議遭到了曹操等人的反對,曹操認為“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耳。

若欲治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

尚書盧植也勸諫道:“大將軍總攬朝政,當以靜製動,若召外兵,恐生禍亂。”

但何進卻認為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他的考量有三:一是地方豪強擁兵自重,可對太後形成威懾;二是借助外力壯大自己的勢力,平衡士族集團的影響;三是他對自己的軍事實力過於自信,認為即便地方豪強入京,也能掌控局麵。

於是,他下令召董卓、丁原、橋瑁等地方豪強率軍入京。

董卓時任並州牧,素有野心,曾多次違抗朝廷命令。

丁原是武猛都尉,駐守河內郡,其部將呂布勇猛過人。

何進召這些人入京,無疑是引狼入室。

時任主簿的陳琳尖銳地指出:“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乾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隻為亂階耳。”

但何進此時已經被權力衝昏了頭腦,根本聽不進任何反對意見。

更致命的是,何進在召外兵的同時,未能對宦官集團采取有效的防範措施。

他既沒有解除宦官的兵權,也沒有控製宮廷禁衛,甚至還頻繁出入皇宮,給了宦官集團可乘之機。


最新小说: 開局投資落魄師尊,萬倍返還鴻蒙經 係統通萬界,我媽的小賣部被搶空 綁定扶持,開局暴擊十萬倍 高武:天賦差?我直接氪金加點 重生帶引擎 吳恩達的咒語 心聲泄露之後 闖靈山,踏淩霄,我為西遊第一仙! 我在修仙界搞關係 搬空養父母家,七零真千金養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