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一切都按照蒯越的計劃順利推進:蒯越派門客誘騙宗賊首領五十五人一說十五人)前往宜城赴宴,劉表在宴席之上一聲令下,伏兵四起,將所有宗賊首領全部斬殺。
消息傳出,宗賊勢力瞬間瓦解,其部眾紛紛向劉表投降,劉表一夜之間便擁有了數萬兵力。
緊接著,蒯越與蔡瑁前往襄陽遊說張虎、陳生。
二人見到張虎、陳生後,並未以武力相威脅,而是曉以利害:“劉使君是朝廷任命的荊州刺史,深得蒯氏、蔡氏支持,如今已誅殺宗賊首領,收編數萬之眾。你們若繼續抵抗,不過是自取滅亡;若歸降劉使君,不僅可保性命,還能獲得官職,造福一方百姓,何樂而不為?”
張虎、陳生深知蒯越所言非虛,當即決定歸降。
劉表順利進入襄陽,將治所遷至此處。
此後,劉表按照蒯越的建議,派重兵駐守襄陽與江陵,然後向荊州其他七郡傳遞檄文。
正如蒯越所預料的那樣,荊州各郡的官員、豪強見劉表勢大,紛紛上表歸附。
短短數月之內,劉表便基本掌控了荊州八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章陵郡),成為南方最強大的割據勢力之一。
而蒯越也因功被劉表拜為章陵太守今湖北棗陽東南),封樊亭侯,成為劉表麾下最重要的謀士之一。
在蒯越的輔佐下,劉表采取了“保境安民”的政策:他輕徭薄賦,鼓勵農耕,吸引了大量因中原戰亂而南下的百姓與士人;他設立學校,延請名士,使得荊州成為亂世中的一片“文化綠洲”——諸葛亮、徐庶、司馬徽、龐統等日後的三國名人,都曾在荊州隱居或遊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可以說,劉表能在荊州立足並開創基業,蒯越的智謀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若無蒯越的“誘殺宗賊、據守要地”之策,劉表或許早已淪為袁術或宗賊的階下囚,荊州也將陷入更加混亂的割據局麵。
建安五年200年),隨著中原局勢的變化,荊州的戰略地位愈發重要。
此時,曹操與袁紹兩大勢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展開了決戰,這場戰役不僅是曹操與袁紹爭奪中原霸權的關鍵之戰,更決定了未來天下的走向。
袁紹擁有冀、青、幽、並四州之地,兵力雄厚,糧草充足,是當時最強大的割據勢力;曹操則占據兗、豫二州,雖兵力不及袁紹,卻善於用兵,麾下人才濟濟。
雙方在官渡對峙數月,都試圖爭取第三方勢力的支持,而坐擁荊州十萬大軍的劉表,自然成為了雙方拉攏的焦點。
袁紹首先派使者前往襄陽,以“盟友”之名將劉表,希望劉表能出兵襲擊曹操的後方許都),形成前後夾擊之勢;曹操也深知劉表的重要性,若劉表倒向袁紹,自己將腹背受敵,於是也派使者前往荊州,以“朝廷名義”安撫劉表,希望他保持中立。
麵對兩大勢力的拉攏,劉表陷入了猶豫。
他的內心深處,既想“坐觀天下之變”,等待曹操與袁紹兩敗俱傷後再漁翁得利,又擔心得罪任何一方——若幫助袁紹,一旦曹操獲勝,自己必將遭到報複;若幫助曹操,又恐袁紹遷怒於荊州,同時也會失去“稱霸天下”的機會。
因此,劉表最終采取了“中立”的態度:他既沒有出兵幫助袁紹,也沒有明確表示支持曹操,隻是將雙方的使者都留在襄陽,好酒好菜招待,卻不做任何實質性的承諾。
然而,蒯越卻深知“中立”並非長久之計。
他多次在私下與劉表交談,分析天下大勢,勸劉表放棄中立,轉而結交曹操。
蒯越的理由主要有三點:
第一,曹操“明哲善用”,必能擊敗袁紹。
蒯越指出,袁紹雖兵力雄厚,卻“外寬內忌,謀多不斷”——他手下雖有田豐、沮授等智謀之士,卻不能充分信任;有顏良、文醜等勇將,卻不會合理任用。
而曹操則“知人善任,賞罰分明”,麾下謀士郭嘉、荀彧、賈詡等人各展其才,武將夏侯惇、夏侯淵、張遼等人奮勇作戰。
更重要的是,曹操控製著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占據了道義上的製高點。
因此,蒯越斷定,曹操必能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若劉表此時不與曹操結交,一旦曹操獲勝,必將對荊州采取軍事行動。
第二,“中立”隻會引火燒身。
蒯越向劉表進言:“如今天下豪傑並爭,曹操與袁紹是最強大的兩雄,將軍坐擁十萬大軍,看似是‘關鍵第三方’,實則處於危險之中。若將軍想爭奪天下,便應趁著曹操與袁紹疲憊之際起兵;若不想爭奪天下,便應選擇一方歸附。如今將軍既不幫助袁紹,也不支持曹操,看似中立,實則是在同時得罪雙方。一旦曹操擊敗袁紹,必然會率領大軍南下,屆時荊州將難以抵擋。”
第三,歸附曹操是“萬全之策”。
蒯越認為,曹操若能擊敗袁紹,必將成為天下最強大的勢力,統一北方隻是時間問題。
此時歸附曹操,不僅可以避免荊州陷入戰亂,還能為蒯氏家族、蔡氏家族以及荊州士民謀得安穩——曹操必定會善待歸附的荊州望族與官員,而劉表也能“長久享受福分,將之傳給後代”。
反之,若劉表堅持中立,甚至與曹操為敵,一旦荊州被曹操攻破,後果不堪設想。
除了蒯越,荊州從事中郎韓嵩、東曹掾傅巽等人也多次勸劉表結交曹操,他們的觀點與蒯越基本一致。
然而,劉表卻始終無法擺脫“稱霸天下”的幻想,同時也擔心自己一旦歸附曹操,會失去手中的權力,因此最終還是拒絕了蒯越的建議,繼續保持中立。
建安五年十月,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勝利告終——曹操奇襲袁紹的烏巢糧倉,燒毀了袁紹的全部糧草,袁紹大軍瞬間崩潰,袁紹本人僅率數百騎逃回河北。
此後,曹操逐步消滅了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實力愈發強大。而劉表的“中立”,不僅讓他錯失了與曹操結交的最佳時機,也讓荊州在未來的局勢中陷入了更加被動的境地。
蒯越見劉表執迷不悟,心中雖有遺憾,卻也明白劉表的性格缺陷已無法改變,因此開始為自己、為家族以及荊州的未來做長遠打算——他知道,曹操南下荊州隻是時間問題,而荊州的命運,終將與曹操緊密相連。
建安十三年208年),注定是改變三國曆史走向的一年。
這一年,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他將目光投向了南方的荊州與江東,決定發動南征,實現“統一天下”的目標。
七月,曹操親率十三萬大軍號稱二十萬)南下,直指荊州;八月,荊州牧劉表病逝——這位在荊州經營了十八年的割據諸侯,最終未能看到荊州的未來,便帶著“稱霸天下”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劉表的病逝,讓荊州陷入了更大的混亂。
按照劉表的遺願,其少子劉琮繼位為荊州牧。
劉琮當時年僅十八歲,自幼生長在深宅大院中,缺乏政治經驗與軍事才能,麵對曹操大軍壓境的局麵,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
而荊州內部,也分裂成兩大陣營:
一方是以劉表長子劉琦、劉備為首的“主戰派”。
劉琦因母親蔡氏劉表後妻,蔡瑁之姐)的排擠,被迫前往江夏郡今湖北武漢)擔任太守,手中掌握著部分兵力。
劉備則在官渡之戰後投奔劉表,被劉表安置在新野今河南新野),負責抵禦曹操的南下,此時也擁有一萬多兵力。
劉琦與劉備認為,荊州地勢險要,擁有十萬大軍,若能聯合起來,憑借襄陽、江陵等堅城,必能抵擋曹操的進攻;同時,他們還可以聯合江東的孫權,形成“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