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盧植_中國古代名人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76章 盧植(2 / 2)

直到後來皇甫嵩接替董卓,沿用盧植此前製定的策略,才最終平定了冀州的黃巾之亂。

而盧植雖因讒言蒙冤,但他在平定黃巾之亂中展現出的軍事智慧與剛正品格,卻贏得了朝野上下的廣泛讚譽,也讓世人看到了“儒將”的真正風采——既有文人的風骨,又有武將的謀略。

盧植被召回洛陽後,幸得朝中大臣皇甫嵩、王允等人的力保,才免於死罪,改判“減死罪一等”,貶為庶民。

但他並未因此心灰意冷,而是回到家鄉涿郡,繼續以講學為生,等待為國效力的時機。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少帝劉辯即位,外戚何進輔政,東漢朝廷的政治鬥爭再次升級。

何進為鏟除宦官勢力,暗中召董卓率軍進京。

盧植得知此事後,立即從涿郡趕赴洛陽,當麵勸諫何進:“董卓為人殘暴,野心勃勃,若召其進京,必為禍亂之源,不如早日打消此念。”

然而,何進剛愎自用,不聽盧植的勸告,堅持召董卓入京。

不久後,何進被宦官殺害,董卓趁機率軍進入洛陽,控製了朝政,開始了“廢立皇帝、屠戮百姓”的獨裁統治。

董卓掌權後,為鞏固自己的地位,決定廢黜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即漢獻帝)。

他在朝堂上召集文武百官,宣布自己的決定,滿朝文武皆因畏懼董卓的權勢而不敢反對,唯有盧植挺身而出,厲聲說道:“昔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宮;昌邑王嗣位,淫亂無度,霍光廢之。今上富於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之比也。”

盧植的話,既引用儒家經典中的“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王”典故,說明廢立皇帝需有正當理由,又直接指出少帝並無過錯,董卓的行為不合禮法,堪稱“冒天下之大不韙”。

董卓見盧植竟敢當眾反對自己,勃然大怒,當即下令將盧植處死。

幸得侍中蔡邕蔡文姬之父)與議郎彭伯求情,蔡邕對董卓說:“盧尚書海內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

董卓雖殘暴,但也深知盧植的聲望,若將其殺害,必失天下民心,於是便赦免了盧植,將其貶為庶民,勒令其離開洛陽。

盧植深知洛陽已是是非之地,若繼續停留,必遭董卓迫害。

他在被貶後,並未回到家鄉涿郡,而是選擇前往幽州今河北北部、遼寧南部一帶)隱居。

當時的幽州,雖遠離洛陽的政治旋渦,但也已陷入軍閥割據的混亂之中——公孫瓚盧植的弟子)與袁紹正在爭奪幽州的控製權,百姓流離失所。

盧植在隱居期間,並未置身事外,而是時常向當地官員提出“安撫百姓、穩定秩序”的建議,力所能及地幫助流離失所的百姓,展現出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世之道。

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呂布誅殺,東漢朝廷暫時恢複了表麵的穩定。

漢獻帝念及盧植的忠誠與功績,下令征召盧植回京,任命其為尚書。

此時的盧植已年近花甲,身體日漸衰弱,但他仍以國事為重,毅然回到洛陽任職。

在擔任尚書期間,盧植多次向漢獻帝提出改革朝政的建議,如“整頓吏治、減輕賦稅、安撫流民”等,希望能挽救東漢王朝的危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然而,此時的東漢朝廷早已名存實亡,各地軍閥擁兵自重,漢獻帝淪為傀儡,盧植的建議根本無法得到實施。

公元192年年底,盧植因積勞成疾,在洛陽病逝,享年五十四歲。

臨終前,他留下遺願:“殮以時服,葬於土穴,勿起墳塋,勿設祭祀。”

這種簡樸的喪葬方式,既體現了他一生“淡泊名利、崇尚節儉”的品格,也暗含對東漢末年奢靡腐敗之風的無聲批判。

盧植的一生,雖未如曹操、劉備那般建立霸業,也未如諸葛亮那般留下“鞠躬儘瘁,死而後已”的千古絕唱,但他以“經學大師”“軍事良將”“名師典範”三重身份,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其影響貫穿整個三國時代,甚至延續至後世。

東漢末年,由於戰亂頻繁,儒學經典的傳承麵臨中斷的危機。

盧植作為當時的經學泰鬥,不僅在年輕時深入鑽研經學,還在晚年即便身處亂世,仍堅持講學授徒,將儒家經典與思想傳承給後輩。

他曾參與編撰《漢記》東漢官方史書),對《禮記》進行注釋,其經學著作《禮記注》雖已失傳,但從《後漢書》《三國誌》等史料的引用中,仍可看出其對經學的獨到見解。

盧植的經學研究,既注重對傳統經典的堅守,又強調“通經致用”,為後世儒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魏晉時期的玄學雖對儒學有所衝擊,但盧植所倡導的“儒道兼修”“經世致用”的理念,仍對當時的士大夫階層產生了深遠影響。

盧植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他培養出了劉備與公孫瓚兩位弟子。

劉備在盧植門下學習期間,雖未完全習得經學的精髓,卻深受盧植“仁政”思想的影響。

後來,劉備在創業過程中,始終以“仁德”為立身之本——他在當陽撤退時,“攜民渡江”,不願拋棄百姓;在入主益州後,“與民秋毫無犯”,減輕賦稅,這些行為都與盧植的教導密不可分。

可以說,盧植的“仁政”思想,是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核心精神支柱。

而公孫瓚雖在後期因權力鬥爭變得殘暴多疑,但他早年在盧植門下養成的“尚義”性格,使其在北方邊疆抵禦匈奴時屢立戰功,成為東漢末年北方重要的軍事力量。

公孫瓚與袁紹的“界橋之戰”“易京之戰”,不僅改變了北方的軍閥格局,也為曹操後來統一北方創造了條件。

盧植的兩位弟子,一位成為蜀漢的開國皇帝,一位成為北方的重要軍閥,兩人的命運與三國格局緊密相連,而盧植作為他們的老師,無疑在其中扮演了“人才塑造者”的重要角色。

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士大夫階層麵臨著“堅守道義”與“妥協求生”的艱難抉擇。

盧植的一生,始終堅守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無論是麵對宦官的誣陷、董卓的威脅,還是朝廷的腐敗、亂世的混亂,他都從未放棄自己的原則與信念。

他剛正不阿、敢於直言進諫,體現了士大夫的“風骨”;他臨危受命、領兵平叛,體現了士大夫的“擔當”;他淡泊名利、簡樸度日,體現了士大夫的“品格”。

盧植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同時代的人,也為後世的士大夫樹立了榜樣。

唐代詩人杜甫在《登樓》中寫道:“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表達了對國家統一的堅定信念,這種信念與盧植“亂世守道”的精神一脈相承;宋代文學家蘇軾在《留侯論》中強調“士人當有堅忍不拔之誌”,也與盧植“屢遭貶謫而不改其誌”的品格高度契合。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拽萌孤女硬闖軍區找爸爸 穿古俏寡修仙記 諸天從神雕娶妻赤練仙子開始 一片黑 柯南之另一個我 重生礦奴,卻成為人類救世主? 十年夢裡封妖,不想當人了 鬥轉江湖 聖靈天下 老太重生擺爛育兒,反得母慈子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