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張梁麵臨的處境也極為艱難:廣宗被圍數月,城內糧草逐漸耗儘,許多信徒因饑餓與傷病失去戰鬥力;同時,汝南、潁川等地的黃巾軍先後被皇甫嵩、朱儁鎮壓,南陽黃巾軍也陷入困境,太平道的起義形勢急轉直下。
即便如此,張梁仍未放棄——他親自安撫城內信徒,帶頭減少糧食消耗,將僅有的糧食優先分給守城士兵;同時,他派人突圍前往巨鹿,請求張角派兵支援,卻因董卓的封鎖,使者大多被殺,巨鹿與廣宗的聯係徹底中斷。
就在張梁苦苦支撐之際,東漢朝廷再次調整戰略:將平定潁川黃巾軍的皇甫嵩調往冀州,接替董卓統領北路軍。
皇甫嵩是漢末名將中的佼佼者,不僅勇猛善戰,更擅長審時度勢。
他抵達廣宗後,並未像董卓那樣強行進攻,而是先派人偵察廣宗城內的情況,得知城內糧草匱乏、信徒士氣低落,卻因張梁的堅守,仍有一戰之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於是,皇甫嵩決定采取“疲敵戰術”:他緊閉營門,堅壁不出,任由黃巾軍多次挑戰,同時下令士兵休整,養精蓄銳;暗地裡,他卻派間諜混入廣宗,散布“朝廷軍即將撤退”的謠言,試圖麻痹張梁。
張梁深知皇甫嵩的厲害,並未輕信謠言,但城內的困境讓他不得不冒險——若朝廷軍長期圍困,廣宗遲早會城破人亡。
因此,張梁決定主動出擊,試圖打破包圍圈。
他多次組織精銳信徒,趁夜對朝廷軍營寨發起突襲,卻都被皇甫嵩早有防備的士兵擊退。
幾次突襲失敗後,黃巾軍的銳氣逐漸被消耗,許多信徒開始產生動搖,張梁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他既要抵禦朝廷軍的進攻,又要穩定軍心,幾乎晝夜難眠。
公元184年十一月,皇甫嵩認為總攻的時機已到。
此時的廣宗城內,糧草已基本耗儘,許多信徒隻能以樹皮、草根為食,守城士兵也因長期疲憊,戰鬥力大幅下降;而朝廷軍經過數月休整,士氣高昂,且得到了來自洛陽的糧草支援。
皇甫嵩決定趁夜發動突襲,他在戰前召開軍事會議,對將領們說:“黃巾賊雖困,然張梁勇而有謀,若白晝進攻,必遭死戰;今趁夜突襲,賊眾不備,可一戰而定。”
十一月初五日深夜,天空烏雲密布,伸手不見五指,皇甫嵩親自率領三萬精銳,悄悄渡過廣宗城外的壕溝,拆除鹿角,逼近城牆。
為了不被黃巾軍發現,朝廷軍士兵都口含木棍,馬蹄裹上布帛,行動極為隱蔽。
當朝廷軍抵達城牆下時,守城的黃巾軍士兵因連日疲憊,大多趴在城牆上打盹,隻有少數人在巡邏。
皇甫嵩一聲令下,朝廷軍士兵迅速架起雲梯,爬上城牆,殺死了巡邏的黃巾軍士兵,打開了城門。
城門被破的消息很快傳到張梁的住處,他當時正在研究地圖,試圖尋找突圍的路線。
聽聞變故,張梁來不及穿戴鎧甲,便提刀衝出房門,大聲呼喊:“弟兄們,隨我殺賊!”
此時的廣宗城內,早已亂作一團,許多信徒在睡夢中被驚醒,來不及拿起兵器,便被朝廷軍斬殺。
張梁率領身邊的數百名親衛,直奔城門方向,試圖重新奪回城門。
在城門處,張梁與朝廷軍將領展開激戰,他手持長刀,左劈右砍,先後斬殺數十名朝廷軍士兵,鮮血染紅了他的衣衫。
麾下的黃巾軍信徒見狀,也紛紛鼓起勇氣,與朝廷軍展開巷戰——一時間,廣宗城內“刀光劍影,喊聲震天,血流成河,屍積如山”,街道上到處都是倒下的士兵與百姓,空氣中彌漫著血腥與硝煙的味道。
然而,黃巾軍終究是由流民組成的武裝,缺乏正規軍的紀律與裝備,在皇甫嵩的精銳部隊麵前,抵抗逐漸瓦解。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朝廷軍湧入城內,黃巾軍的人數越來越少,張梁身邊的親衛也隻剩下數十人。
此時,皇甫嵩親自率軍趕到城門處,看到張梁仍在抵抗,便下令士兵圍攻。
張梁雖勇猛,卻寡不敵眾,身上多處受傷,力氣也逐漸耗儘。
最終,一名朝廷軍士兵從背後偷襲,用長矛刺穿了張梁的胸膛。
張梁回頭怒視那名士兵,想要舉起長刀反擊,卻因失血過多,倒在地上,再也沒有站起來——這位“人公將軍”,最終以戰死沙場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短暫而壯烈的一生。
張梁戰死之後,廣宗城內的黃巾軍失去了領袖,抵抗徹底崩潰。
皇甫嵩下令“屠城”,不僅斬殺了所有抵抗的黃巾軍士兵,還殺害了許多無辜的百姓。
史載此次戰役,朝廷軍“斬首三萬餘級,溺死於壕溝)五萬餘人”,隨後皇甫嵩為了震懾其餘黃巾軍,又下令“焚賊屍數萬車”,將黃巾軍士兵的屍體堆積在一起焚燒,火焰連日不滅。
更令人唏噓的是,皇甫嵩還派人挖開了張角的墳墓,將其遺體從棺材中拖出,“剖棺戮屍,傳首京師”——東漢朝廷用這種極端殘忍的方式,發泄著對黃巾軍的仇恨,卻也暴露了其統治的殘暴與腐朽。
廣宗之戰的結束,標誌著河北黃巾軍的覆滅,也成為黃巾起義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此後,雖然仍有零星的黃巾軍在各地反抗,但都缺乏統一的領導,最終被朝廷軍與地方軍閥逐一鎮壓。
公元185年,黃巾起義徹底失敗,但這場持續近兩年的起義,早已撼動了東漢王朝的統治根基——為了鎮壓黃巾軍,朝廷不得不將兵權下放給地方州牧與太守,導致地方勢力逐漸崛起,形成了“群雄割據”的局麵:袁紹占據冀州,曹操占據兗州,劉備在徐州輾轉,孫堅在江東發展……
這些軍閥後來相互攻伐,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而這一切的起點,正是張梁與兄長們領導的黃巾起義張梁的一生,雖僅短短數十年史未載其生卒年,根據其活動軌跡推測,去世時不足四十歲),卻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從太平道的“外勤總長”到起義軍的“人公將軍”,他的角色始終與“反抗”二字緊密相連——他反抗的,是東漢王朝的腐朽統治,是豪強地主的土地兼並,是底層百姓毫無希望的生存困境。
在那個“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的時代,張梁用自己的行動,為無數流民點燃了反抗的火種,也讓東漢朝廷意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忽視民眾的訴求,終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從曆史功績來看,張梁與兄長們領導的黃巾起義,雖最終失敗,卻達成了“撼動漢祚”的核心目標。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