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給皇甫嵩、朱儁的軍隊提供糧秣,卻又暗中限製他們的兵力,不讓他們太過功高震主;他讓親信州牧在地方招兵買馬,卻又囑咐他們“不可擅自行動”,必須聽從朝廷號令。
中平三年,黃巾起義終於被鎮壓下去。可張讓知道,這隻是暫時的平靜。
經過黃巾之亂,地方州牧擁兵自重,何進的勢力也越來越大,而靈帝的身體,也越來越差。
他開始加緊布局——他讓侄子張奉掌控太醫署,密切關注靈帝的病情;讓養子張朔在野王縣囤積糧食和兵器;還暗中聯絡驃騎將軍董重靈帝母董太後的侄子),想借助董氏外戚的力量,製衡何進。
可張讓沒想到,他的這些布局,反而加速了亂局的到來。
董重與何進素來不和,兩人因為權力爭鬥,矛盾越來越深;而地方州牧中,董卓等野心家早已看穿了朝廷的虛弱,暗中等待著進京奪權的機會。
中平六年四月,漢靈帝駕崩於嘉德殿。
臨終前,靈帝把張讓叫到床邊,托付他輔佐皇子劉協陳留王)登基。
張讓含淚答應,心裡卻清楚,這是他一生中最凶險的時刻——何進是皇子劉辯何太後之子)的舅舅,必然會擁立劉辯,而自己受靈帝遺命輔佐劉協,注定要與何進為敵。
靈帝駕崩的當天,何進就率領禁軍進駐京城,擁立劉辯為帝,是為漢少帝。
何進掌權後,第一件事就是想誅殺十常侍——他早就看不慣張讓等人專權,如今有了兵權,自然要除之而後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袁紹、袁術兄弟也勸何進:“十常侍禍亂朝政多年,如今靈帝已死
正是誅滅他們的好時機,若不除之,後患無窮。”
張讓得知消息後,連夜召集趙忠等宦官商議。
趙忠等人嚇得渾身發抖,提議逃到地方投奔親信。
張讓卻搖了搖頭:“逃是逃不掉的,何進掌控京城,我們根本出不了洛陽。如今唯一的辦法,是求何太後幫忙。”
他知道何太後當年能當上皇後,多虧了十常侍的幫忙,便帶著趙忠等人,跪在何太後麵前,哭著說:“臣等跟隨先帝多年,從未有過二心。如今何大將軍要殺我們,求太後看在先帝的麵子上,救救我們。”
何太後本就對何進專權有所不滿,又念及當年的恩情,便答應保護張讓等人。
她召來何進,斥責道:“先帝剛駕崩,你就想殺先帝的舊臣,不怕天下人笑話嗎?”
何進不敢違抗太後,隻能暫時放棄誅殺十常侍的念頭,可心裡卻更加堅定了除宦官的決心——他暗中聯絡董卓,讓董卓率軍進京,想借助外兵的力量,逼迫太後同意殺宦官。
張讓很快就得知了何進召董卓進京的消息。
他知道,董卓是個野心家,一旦進京,洛陽必然大亂。
他看著窗外的夜色,心裡做出了一個破釜沉舟的決定。
八月二十五日,張讓假傳太後旨意,召何進入宮議事。
何進以為太後回心轉意,沒帶多少隨從,就進宮了。
當何進走到嘉德殿門口時,張讓帶著十幾個親信宦官,手持刀劍,從暗處走了出來。
何進大驚,喝道:“你們想乾什麼?”
張讓冷笑著說:“何大將軍,你想召外兵進京,殺我們這些先帝舊臣,難道就不怕先帝在天之靈怪罪嗎?”
何進想拔劍反抗,卻被宦官們圍住,亂刀砍死。
殺了何進後,張讓立刻派人關閉宮門,想掌控皇宮。
可他沒想到,何進的部將袁紹、袁術得知何進被殺,立刻率領禁軍圍攻皇宮。
禁軍士兵們早就恨透了宦官,一個個紅著眼衝進宮裡,見宦官就殺。
宮城裡火光衝天,哭喊聲、廝殺聲不絕於耳。
張讓知道大勢已去,他帶著趙忠等幾個親信,挾持著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從皇宮的側門逃了出去。
他們一路向北,逃到黃河邊的小平津渡口。
身後,袁紹的追兵越來越近,岸邊卻沒有船——他們的親信早就逃散了,沒人來接應。
趙忠等人見走投無路,紛紛投河自儘。
張讓站在黃河邊,看著洶湧的河水,又看了看身邊嚇得發抖的少帝和陳留王,心裡突然湧起一股悲涼。
他這輩子,從掖庭小宦官到十常侍之首,享過榮華富貴,掌過生殺大權,可到頭來,還是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他跪在少帝麵前,磕了三個頭,說:“陛下,臣等無能,不能再保護陛下了。臣去見先帝,向先帝請罪。”
說完,張讓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宦官服,然後縱身跳進了黃河。
渾濁的河水瞬間吞沒了他的身影,隻留下少帝和陳留王的哭聲,在黃河岸邊回蕩。
張讓死後,袁紹率軍平定了洛陽的宦官之亂,十常侍集團徹底覆滅。
可此時的洛陽,早已不是昔日的帝都——董卓率領的西涼軍浩浩蕩蕩地開進京城,掌控了朝政。
董卓廢掉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漢獻帝),又縱容士兵在洛陽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不久後,袁紹、曹操等關東諸侯組成“討董聯盟”,討伐董卓。
董卓為了避其鋒芒,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臨走前一把火燒了洛陽城。
這座曆經數百年的帝都,在熊熊烈火中化為灰燼,而東漢王朝,也在這場動亂中,徹底走向了滅亡。
後來,史書上記載張讓時,稱他“巧言令色,惑亂君心,濁亂朝政,導致黃巾之亂、卓亂政,為漢末亂世之罪魁禍首”。
民間百姓也把他當成奸臣的代表,編成戲文,代代唾罵。
可很少有人知道,他當年入宮,隻是為了給母親籌錢抓藥;他討好靈帝,隻是為了在宮闈中活下去;他與何進爭鬥,隻是為了自保。
或許,張讓本身並非天生的奸臣,他隻是東漢末年那個腐朽時代的產物。
在那個皇權旁落、外戚與世家爭鬥不休的年代,一個出身寒微的宦官,想要活下去,想要往上爬,似乎隻剩下“討好皇帝、玩弄權謀”這一條路。
可他沒想到,這條路最終會把他自己,連同整個東漢王朝,一起拖進了萬劫不複的深淵。
建安二十五年,漢獻帝禪位給曹丕,東漢滅亡。
此時,距離張讓投河自儘,已經過去了三十一年。
黃河依舊洶湧,可再也沒人記得,那個曾經權傾朝野的常侍,是如何在黃河邊,結束了自己充滿爭議的一生。
他的罵名,就像黃河裡的泥沙,隨著歲月的流逝,越積越厚,成為了漢末亂世中,一道永遠無法抹去的黑色印記。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