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淵深知,與曹魏的決裂隻是時間問題,因此他開始積極備戰,一方麵加固城池,訓練軍隊,另一方麵派人聯絡鮮卑、烏桓等部族,試圖組建“反魏聯盟”。
同時,他還繼續與東吳保持秘密聯係,希望能在關鍵時刻獲得東吳的援助儘管此前背信棄義,但在生存壓力麵前,公孫淵已無暇顧及信譽)。
然而,鮮卑、烏桓等部族雖與曹魏有矛盾,但畏懼曹魏的軍事實力,不願與公孫淵深度綁定;而東吳方麵,孫權雖對公孫淵恨之入骨,但考慮到“聯遼抗魏”的戰略價值,最終還是選擇了有限度的合作,同意與遼東恢複貿易往來,但拒絕再提供軍事支持。
青龍三年235年),公孫淵的反魏跡象愈發明顯,他不僅停止向曹魏納貢,還多次派兵襲擾曹魏邊境的幽、冀二州,掠奪人口與物資。
魏明帝忍無可忍,決定對遼東用兵,徹底解決公孫淵的割據問題。
同年,魏明帝任命汝南太守田豫為殄夷將軍,幽州刺史王雄為平北將軍,分彆從青州、幽州兩個方向率軍進攻遼東。
然而,此次征討卻因準備不足、天氣惡劣等原因以失敗告終——田豫的軍隊遭遇海上風暴,損失慘重;王雄的軍隊則被公孫淵派軍擊退。
首次征討的失敗,讓公孫淵更加狂妄,他認為曹魏不過如此,自己完全有能力與曹魏分庭抗禮。
青龍四年236年),公孫淵在遼東正式自稱“燕王”,改元“紹漢”,並設置百官,建立宗廟,公然與曹魏決裂,走上了稱帝割據的道路。
為了增強自己的“合法性”,公孫淵還派人四處散布謠言,聲稱自己得到了“天命”,注定要取代曹魏,統一天下。
同時,他再次派遣使者前往東吳,向孫權道歉,並請求東吳出兵援助,共同對抗曹魏。
孫權雖對公孫淵的反複無常極為不滿,但考慮到曹魏若消滅遼東,將進一步增強實力,最終還是派遣了一支軍隊前往遼東,名義上是“援助”,實則是觀望局勢。
公孫淵稱帝的消息傳到洛陽後,魏明帝震怒,決心派遣大軍,徹底平定遼東。
這一次,魏明帝選擇了當時曹魏最頂尖的軍事統帥——司馬懿。
司馬懿素有“兵神”之稱,曾率軍平定孟達叛亂、抵禦諸葛亮北伐,軍事才能極為出眾。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任命司馬懿為太尉,率領四萬大軍包括步兵、騎兵、水軍),從洛陽出發,前往遼東征討公孫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出征前,魏明帝問司馬懿:“公孫淵會如何應對我軍?”
司馬懿回答:“公孫淵若棄城逃走,是上計;若據守遼東郡的要地遼隧今遼寧海城以西),抵抗我軍,是中計;若坐守襄平遼東郡治所,今遼寧遼陽),則是下計,必為我所擒。”
魏明帝又問:“公孫淵會選擇哪一計?”
司馬懿笑道:“公孫淵本是庸才,既無遠見,又多疑寡斷,必然會認為我軍遠道而來,難以持久,先據守遼隧,拖延時間,待我軍疲憊後再出擊,最終會退守襄平,因此他必選中計,最終落入下計的結局。”
同年六月,司馬懿率領大軍抵達遼東,公孫淵果然如司馬懿所料,派遣大將軍卑衍、楊祚率領數萬大軍駐守遼隧,深挖壕溝,高築營壘,意圖堅守不戰,拖垮魏軍。
司馬懿見狀,並未強行進攻遼隧,而是采取了“聲東擊西”的策略:他先是派少量軍隊牽製遼隧的敵軍,然後親率主力大軍,繞過遼隧,直接向公孫淵的老巢襄平進發。
卑衍、楊祚得知魏軍直奔襄平,大驚失色,擔心襄平失守,連忙率軍放棄遼隧,回師救援襄平。
司馬懿早已在途中設下埋伏,當卑衍的軍隊經過時,魏軍突然出擊,大破遼東軍,斬殺數千人,卑衍、楊祚率領殘部狼狽逃回襄平。
隨後,司馬懿率領大軍包圍了襄平。
公孫淵被困在城中,一麵組織軍隊堅守,一麵派人向司馬懿求和,請求司馬懿退兵,自己願意投降。
司馬懿拒絕了公孫淵的求和,下令對襄平發起猛攻。
此時,遼東地區恰逢連日大雨,遼河水位上漲,魏軍的糧草運輸受到極大影響,不少將領請求司馬懿暫時撤軍,待天氣好轉後再進攻。
司馬懿卻堅持繼續攻城,他認為:“公孫淵已陷入絕境,糧草即將耗儘,若此時撤軍,必讓其喘息,日後再攻將更加困難。我軍雖受大雨影響,但敵軍被困城中,處境比我軍更差,隻要堅持下去,襄平必破。”
果然,大雨過後,襄平城中的糧草已基本耗儘,士兵饑疲不堪,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軍心渙散。
司馬懿抓住時機,下令對襄平發起總攻。
魏軍士氣高漲,很快攻破了襄平的城牆,湧入城中。
公孫淵見大勢已去,率領其子公孫修及少數親信,從襄平南門突圍,試圖逃往高句麗。
司馬懿早已料到公孫淵會突圍,提前派大將胡遵率軍在南門之外設伏。
公孫淵剛逃出城,就被胡遵的軍隊包圍,經過一番激戰,公孫淵、公孫修父子被斬殺,其餘親信全部被擒。
至此,曆時近五十年的公孫氏遼東政權正式覆滅。
司馬懿進入襄平後,按照曹魏的慣例,對公孫淵的殘餘勢力進行了清算:誅殺公孫淵的宗族及其黨羽數千人,將遼東的豪強、官吏遷往中原,以消除遼東再次割據的隱患。
隨後,司馬懿在遼東設立郡縣,由曹魏朝廷直接任命官員進行管理,遼東地區重新納入中央政權的統治之下。
公孫淵的一生,充滿了野心與權謀,他繼承了父輩留下的遼東基業,試圖在魏吳兩大勢力之間尋找生存空間,建立屬於自己的霸業。
然而,他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反複無常,背信棄義,既得罪了東吳,又最終激怒了曹魏,加之自身軍事才能遠不及司馬懿,最終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
他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公孫氏在遼東的統治,也印證了漢末亂世中“弱國無外交”的殘酷現實——對於地方割據勢力而言,若沒有足夠的實力支撐,僅憑權謀與投機,終究難以長久。
如今,遼東大地早已物是人非,公孫淵的宮殿與城池早已湮沒在曆史的塵埃中,但他的故事,卻成為漢末三國曆史中一個獨特的注腳,讓後人得以窺見那個亂世中,邊緣勢力在強權夾縫中掙紮、崛起與覆滅的全過程。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