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司馬炎_中國古代名人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314章 司馬炎(1 / 2)

司馬炎,字安世,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曹魏權臣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西晉王朝的開國皇帝,公元265年至290年在位,諡號武皇帝,廟號世祖。

他一生曆經曹魏末年的權力更迭,親手終結三國亂世、建立西晉,開創“太康之治”的短暫盛世,卻也因晚年決策失當,為西晉的速亡埋下深重隱患,其功過是非,在曆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且極具爭議的一筆。

司馬炎的崛起,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站在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三代人苦心經營的權力基石之上。

自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掌控曹魏軍政大權開始,司馬氏便已成為曹魏政權實際的掌控者——司馬懿隱忍多年,以“老謀深算”奠定家族基業;司馬師廢魏帝曹芳、立曹髦,進一步鞏固司馬氏權威,甚至不惜平定毋丘儉、文欽之亂,震懾朝堂;司馬昭更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滅蜀漢、擒劉禪,將曹魏疆域拓展至西南,權勢達到頂峰,雖未敢公然篡魏,卻已為後代稱帝鋪平了道路。

司馬炎生於曹魏青龍四年236年),自幼便在司馬氏的權勢氛圍中成長,深受家族政治理念的熏陶。

他聰慧過人,且深諳權謀之道,既繼承了祖父輩的隱忍與果決,又有著不同於父輩的圓融與氣度。

司馬昭起初更偏愛次子司馬攸,認為司馬攸“才望出武帝之右”,一度想將權力傳給司馬攸,但在何曾、裴秀等重臣的勸諫下——他們以“立嫡以長”的傳統禮法為據,認為司馬炎“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發委地,手過膝,此非人臣之相”——司馬昭最終改變主意,立司馬炎為世子。

曹魏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逝,司馬炎承襲父親的晉王爵位與相國之職,全麵掌控曹魏軍政大權。

此時的曹魏政權,早已名存實亡,魏元帝曹奐不過是司馬炎手中的傀儡,朝堂上下皆是司馬氏的親信,“禪讓”的劇本已悄然醞釀。

司馬炎深知“天命所歸”的輿論重要性,他沒有急於求成,而是先通過封賞功臣、安撫宗室、減免賦稅等手段,贏得朝野上下的支持,同時暗中布局,清除可能阻礙自己稱帝的勢力。

同年十二月,在司馬炎的精心安排下,魏元帝曹奐被迫頒布禪位詔書,將皇位“讓”給司馬炎。

司馬炎假意推辭三次後,最終在洛陽南郊舉行登基大典,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改元“泰始”,史稱“西晉”。

至此,曹魏政權正式終結,司馬炎成為西晉的開國皇帝,年僅29歲。

登基之後,司馬炎並未對曹奐趕儘殺絕,而是封其為陳留王,允許他保留天子儀仗、使用曹魏曆法,這一舉措既彰顯了司馬炎的“仁厚”,也為後世王朝處理前朝君主提供了範本。

司馬炎登基之初,天下尚未完全統一——南方仍有東吳政權割據一方,與西晉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東吳自孫權建立以來,曆經數代君主,雖在後期因孫皓的殘暴統治而國力衰退,但仍有一定的軍事力量,尤其是在長江天險的庇護下,西晉想要一舉滅吳,並非易事。因此,司馬炎製定了“先安內後攘外”的策略,先致力於整頓內政、恢複生產,為滅吳大業積蓄力量。

在政治上,司馬炎吸取曹魏因“宗室衰弱”而被司馬氏篡權的教訓,恢複了分封製,將司馬氏宗室子弟分封到各地為王,給予他們兵權、財權與行政權,希望通過宗室的力量拱衛中央。

同時,他也注重拉攏世家大族,延續了曹魏的“九品中正製”,並對世家大族多加優待,以此鞏固統治基礎。

不過,司馬炎也並非一味縱容,他曾多次下詔整頓吏治,嚴懲貪腐官員,例如泰始四年268年),他頒布《泰始律》,簡化法律條文、減輕刑罰,既規範了官員行為,也緩和了社會矛盾;他還重視人才選拔,多次下令各州郡舉薦賢能之士,打破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為寒門子弟提供了一定的晉升通道。

在經濟上,司馬炎深知經過三國長期戰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百姓流離失所、土地荒蕪。

因此,他采取了一係列恢複生產的措施:首先,推行“占田製”與“課田製”,規定男子每人可占田70畝,女子30畝,同時要求農民按規定耕種土地、繳納賦稅,這一製度既保障了農民的土地權益,也確保了國家的賦稅收入,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其次,減免賦稅徭役,多次下詔免除受災地區的賦稅,減輕百姓負擔,例如泰始二年266年),司馬炎下令“罷農官為郡縣,勸課農桑”,鼓勵百姓開墾荒地;

此外,他還重視水利建設,下令修複因戰亂受損的灌溉工程,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生產的恢複與發展。

經過十餘年的休養生息,西晉的國力大幅提升,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社會秩序逐漸穩定,為滅吳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此時的東吳,在吳末帝孫皓的統治下,早已腐朽不堪——孫皓殘暴嗜殺,不僅濫殺宗室大臣,還對百姓橫征暴斂,導致東吳朝堂上下人心惶惶,百姓怨聲載道,軍事力量也日益衰退。

司馬炎見滅吳時機成熟,於鹹寧五年279年)十一月,下令兵分六路,以賈充為大都督,率領二十餘萬大軍,從不同方向進攻東吳。

西晉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東吳軍隊因長期疏於戰備、人心渙散,根本無力抵抗。

太康元年280年)三月,西晉大將王濬率領水軍從長江上遊順流而下,直抵東吳都城建業今江蘇南京),吳末帝孫皓被迫投降,東吳滅亡。

至此,自東漢末年以來長達近百年的三國亂世正式終結,中國重新實現了統一。

統一全國後,司馬炎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西晉的社會經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史書記載,太康年間280年289年),“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鹹安其業而樂其事”,百姓生活富足,人口數量從西晉初年的約246萬戶,增長到太康年間的377萬戶,糧食產量大幅提升,甚至出現了“倉廩盈溢,百姓殷富”的景象,這一時期被後世稱為“太康之治”,也是西晉曆史上最為繁榮穩定的時期。

然而,“太康之治”的盛世景象並未持續太久,隨著天下統一、國力強盛,司馬炎逐漸變得驕奢淫逸、怠於政事,尤其是在晚年,他的一係列錯誤決策,為西晉的速亡埋下了深重的隱患。

首先是生活上的極度奢靡。統一東吳後,司馬炎將孫皓宮中的數千名宮女納入自己的後宮,使得後宮宮女數量一度達到近萬人。

為了挑選宮女,他甚至下令禁止天下女子婚嫁,直到挑選結束後才允許百姓成婚;在後宮中,司馬炎終日沉迷酒色,為了方便在眾多宮女中挑選寵幸之人,他甚至發明了“羊車望幸”的方法——乘坐羊車在後宮中隨意行走,羊車停在哪個宮女的住處,便在哪個宮女處留宿。

上行下效,司馬炎的奢靡之風很快蔓延至整個朝堂,世家大族紛紛效仿,競相攀比奢華,例如石崇與王愷的“鬥富”故事,便是當時社會奢靡之風的真實寫照。

世家大族為了追求奢華生活,不惜對百姓橫征暴斂,導致社會矛盾逐漸激化。

其次是政治上的懈怠與腐敗。


最新小说: 重生七零:截胡廠花後,我成科技大佬 苟出一個武道天家 重生農女發家記 大唐:請陛下歸天 直播盜墓之最後一個摸金校尉 白四爺,夫人到處說你不做人 認錯崽崽後,京城大佬爭當我夫君 重生四九城,激活每日情報係統 失業後,我選擇了修仙 小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