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哈林陸軍基地,這裡已經變成了綜合軍事基地,也是庫頁島最大的軍事基地。
這裡也是聯合作戰指揮部的所在。
陸近山過來了,情報局的工作中心,搬倉鼠一樣全部轉向了為對日作戰準備。
各類情報源源不斷地彙總到他這裡,他手下的分析團隊迅速進行分析,拿出結論呈到了李乾的案頭。
此前,因為庫頁島環島公路項目案件引發的一連串動蕩,李乾被貶,給某些人所謂的一些交代。
李乾遠走海外,暫時消失在了這些人的眼前。
可是到了現在這個時候,這些人第一個想起來的也是李乾。
國內鬥爭是一回事,對外是另一回事,在這一點上,各方的觀點是高度一致的。
最能打的是李乾,不把他放在這個位置上,就是對國家和人民的不負責。
真要有事,太多人願意給李乾絕對的指揮權了。
衛星偵察、空中偵察、人力偵察,所有的情報彙總過來,最後完善作戰地圖。
李乾沒有抽煙,他捧著茶缸慢慢地喝著茶,圍著沙盤慢慢地轉著,目光一直盯著沙盤看。
沙盤巨大,是日本四島的等比例沙盤,好幾個參謀負責根據最新情報對沙盤的各種目標標識進行調整。
相對於電子地圖,在策劃作戰的時候,李乾更希望看沙盤,能夠對地形地貌有更加直觀的感受。
陸近山充當了李乾的高級情報參謀,不時的把外交上的最新情報彙報給李乾。
雲龍則帶著作戰參謀,根據最新情況不斷地討論、調整著作戰方案,這一塊是雲龍最為擅長的。
他打仗總有一些鬼點子。
兩天後,外交談判陷入了困境,雙方都到了自己的底線,再妥協是不可能的了。
李乾站在牆壁前麵,看著掛在上麵的大幅作戰地圖,雲龍和陸近山站在邊上,同樣盯著作戰地圖沉思著。
上麵已經把作戰方案裡的進攻路線標注了出來。
第一波進攻,部隊將會分為五路,三路從庫頁島出發南下橫掃北海道,繼而繼續向南發展進攻,另外兩路則通過傘降機降的方式,對九州實施登陸。
第二波進攻則是主力部隊采取海運的方式進行全麵的登島作戰。
第三波是總預備隊以及治安管理部隊,同樣以海運的方式進行登島。
這是地麵作戰的路線和總體安排。
看著比較簡單,實則這僅僅是龐大作戰方案裡的其中一部分。
在此之前,還有遠程火力攻擊方案。
首先,二炮部隊會先對日本的所有軍事基地進行飽和式彈道導彈攻擊,包括駐日美軍基地。
根據二炮那邊提供的數據,李乾綜合日本四島上的所有軍事基地情況做出來的判斷是,需要發射500枚彈道導彈。
因為作戰距離全部沒有超過2000公裡,所以使用中程彈道導彈就能承擔這項任務。
500枚中程彈道導彈的庫存小意思。
緊接著,轟炸機部隊將會在視距外使用遠程空地導彈,繼續對這些軍事基地實施攻擊,進行補槍操作。
這個時候才是空軍出動,同樣用飽和式導彈攻擊的方式,對其餘軍事目標實施攻擊,同時爭奪製空權,這個階段打擊的目標包含了美國第七艦隊的所有水麵目標。
這個時候還沒到渡海登島作戰階段,而是進行第二階段的空中火力打擊,這一次的目標擴大到關鍵設施,比如發電站、港口、車站、廣播站、電視台、工廠等等。
這個階段旨在摧毀小日本的工業生產能力。
然後才到渡海登島作戰階段,接下來才是陸軍老大哥的舞台。
毫無疑問,這是全麵戰爭的規模。
東大人上下五千年的曆史,深知打蛇不死貽害千年的道理,要麼不打,要打就往死裡打,要麼不動手,要動手就要把所有的因素全部考慮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反擊戰。
很多人感到奇怪,為什麼用於南疆反擊作戰的部隊都是小字輩?
何為小字輩?
番號數字越大,輩分越小,反之,番號數字越小,輩分越高。
比如第1軍,那是天下第一軍,從革命第一仗打到最後,資格最老的部隊。
後麵組建的部隊,番號大多是40開外的,比如50軍,直接就是起義部隊直接改編過來的。
當然,50軍在抗美援朝中,用一次鐵原阻擊戰打出了自己的威風,一躍而成帶陸軍中的王牌部隊。
但是總的來說,不管是作戰能力還是武器裝備,小字輩都是遜色於大字輩的。
而之所以讓小字輩部隊,甚至用邊防部隊來執行反擊作戰任務,是因為大字輩部隊大部分都放在了東北、西北等北方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