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陸軍第71合成旅第701突擊步兵營秘密進駐紅星市南郊的一處山穀。
陸軍第71合成旅是東大陸軍王牌中的王牌,是東大陸軍第一支合成化步兵部隊,前身是反擊戰中立下大功的步兵第71師,是第一支攻入涼山的部隊。
這支部隊威名赫赫,長期駐紮在阿裡地區,高寒山地作戰經驗非常豐富。
這個旅自從參加遠東戰爭後,就一直留在了遠東,這幾年一直在搞高寒地區作戰訓練,是遠東戰區手裡的王牌。
該旅既不是大編製旅,其武器裝備也不比兄弟部隊的優秀,其戰鬥力之強悍,源自於該旅頑強的戰鬥精神和非常出色的單兵素質以及班排戰術。
一個字——能打!
701營全營上下就那麼六百多號人,分四個步兵連、一個作戰支援連。
合成營沒有單獨編製炮兵連,所有的重火力全部合成到了步兵連裡,因此,是4+1模式。
除了攜帶的基數彈藥,合成營需要在戰地後勤保障的支持下才具備連續進攻能力。
701營是突擊步兵營。
“突擊”這個概念很靈活,通常泛指機動靈活的部隊,但是,這個術語也常用於作戰時的臨時編製,如重型機械化部隊組成的部隊,擔負突擊任務,便稱突擊部隊。
大多數人一想到重型機械化部隊,第一個印象就是機動慢吞吞的部隊,比如以履帶式裝甲平台為載體的部隊。
當然,相對於輪式裝甲平台,履帶式裝甲平台的機動是慢吞吞的。
那些動輒五六十噸的主戰坦克、履帶式自行榴彈炮、履帶式步戰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等等,尋常橋梁無法承載。
主要是以主戰坦克為標準,以當前東大陸軍批量裝備的88式主戰坦克為例,戰鬥全重60噸。
而國內大多數橋梁是無法通過這麼重的車輛的。
這就限製了裝備這款主戰坦克的重型機械化部隊的活動範圍以及速度。
88式主戰坦克是1987年初批量生產的,也就是去年,按照研製的時間表,完全體要在1988年才能搞出來,因此當時定型為88式,結果研製團隊提前一年搞出來了。
李乾一錘定音,沿用88式這個編號,不做改變了。
東大主戰坦克以定型年份命名是慣例了,這也不算是破壞了這個慣例。
與此前的81式主戰坦克相比,88式主戰坦克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三代主戰坦克。
美國的第三代主戰坦克M1“艾布拉姆斯”是1971年服役的,蘇聯的第三代主戰坦克T80是1976年服役。
從時間線上來看,東大的88式主戰坦克是最晚的。
但是,88式主戰坦克之所以被李乾定義為真正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原因在於,李乾是用他超前意識的標準來定義的。
88式主戰坦克擁有電子戰係統。
全球僅此一家。
也就是說,88式主戰坦克具備電子戰能力。
這個他媽的太牛叉了。
可不是主動防禦係統,當前東大的坦克裝甲車主動防禦係統還在研發當中,反而是電子戰係統已經很成熟的。
這得益於殲10係列戰機的迅猛發展,電子戰技術就是該係列戰機發展過程中延伸出來的。
88式主戰坦克其貌不揚,美蘇兩軍早早就偷拍到了這款坦克的外形,愣是看不出有什麼特彆的地方,認為是81式主戰坦克的改款。
在炮塔上方,始終用篷布覆蓋著一具類似於探照燈模樣的設備,美蘇情報部門認為是遙控武器站。
這種裝載坦克裝甲車炮塔上,射手在乘員艙裡用遙控器進行控製的武器站,在80年代算是比較高深的技術的。
無論是坦克還是步戰車、裝甲車,隻要有炮塔,那炮塔裡麵必定是要有人。
比如坦克的炮塔,車長、炮長、裝填手的位置就在炮塔裡,隻有駕駛員的位置是在車體裡。
後來一些坦克采用了自動裝彈機,炮塔裡就是車長和炮長的位置。
炮塔上方有兩個向上開啟的艙門,平時行軍的時候,車長和炮長都會把上半身露出來,就是那麼一個位置。
坦克的炮塔上通常有一挺12.7毫米重機槍,由車長操作,炮長則負責打炮,打主炮。
東大陸軍步兵部隊裡威名赫赫、廣受大家追捧的12.7毫米高射機槍就是根據坦克用的那個型號改進過來的,坦克炮塔上的12.7毫米就是坦克的防空武器。
武裝直升機是坦克的天敵,因為這種先天性優勢,美國大力發展武裝直升機用於對付蘇聯龐大的坦克集群,AH1“眼鏡蛇”、AH64“阿帕奇”這兩種武裝直升機,就是美國專門研製出來對付蘇聯坦克集群的。
射手暴露在炮塔外麵生存率太低了,而且還是車長。
所以,軍工人員就提出一個想法,能不能設計一種可以由車長在車體裡坐著就可以操作的高射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