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
每當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有所提升時,人類的文明就會向前邁進一大步。
曆史已經證明,鐘表匠為人類文明貢獻了許多重大的發明。
他們對鐘表本身的各種改進就不提了。
事實上在不少與鐘表無關的領域,一些重大的突破也是由鐘表匠貢獻的。
比如燧發槍的雛形,簧輪槍,就是在1515年,由德國鐘表匠約翰?基弗斯發明的。
到了1547年,法國人馬漢對簧輪槍做了顛覆式的改進。
他取消了簧輪槍的發條鋼輪,發明了撞擊式燧發槍。
這一發明奠定了燧發槍機的基本結構。
而這個馬漢也是一個鐘表匠,還兼職鎖匠和槍炮工匠。
到了1620年,又一位法國人馬林?布爾吉瓦進一步改進了燧發槍機。
他將燧發槍機的底火盤蓋和弧形擊砧製成一體。
射手扣動扳機後,擊錘向前落下,夾在擊錘上的燧石和弧形擊砧摩擦產生火花,
同時迫使底火盤蓋向前打開,飛進底火盤內的火花引燃發射藥,完成擊發。
憑借零件少,結構簡單,易於加工,且性能可靠,
這種燧發槍機逐漸被歐洲軍隊廣泛接受,從而逐漸取代了火繩槍和簧輪槍。
它開啟了燧發槍大規模裝備軍隊的時代,在槍械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地位。
其影響力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中葉才逐漸被擊發槍取代。
饒是如此,燧發槍的結構依然深刻影響了早期擊發槍的結構。
跟馬漢一樣,馬林?布爾吉瓦同樣是出生在一個槍炮工匠、鎖匠和鐘表匠家庭。
再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初期的1768年,
又有一個叫紀南的法國鐘表匠用粘土棒攪拌的方法製得了均勻的光學玻璃,
從此開創了獨立的光學玻璃製造工業。
再比如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夕的1854年,
一個叫海因裡希?戈貝爾的德國鐘表匠發明了一種使用碳化竹絲作為燈絲的白熾燈泡。
由此可見,大力發展鐘表業,對未來的永明城邦絕對是很值的!
不過這是造福未來的長遠之計,對眼下李國助要做的事情卻沒有任何幫助。
就憑當下那繁瑣的天文觀測和計算公式,到永明要塞建成之時,
彆說是精確的南海邊地海岸線地圖,就算是不怎麼精確的地圖,他也是拿不出來的。
還好近幾年內,地圖其實並非急需之物。
所以李國助如今測量當地的經緯度,
首先是為了實踐自己所學的製圖學知識。
其次是為了詳細考察南海邊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資源,以便為將來的發展做規劃。
再次是為將來製成精確的南海邊地地圖做準備。
最後就當是為了打發無聊的時光了。
如今國際上還遠遠沒有形成公認的本初子午線。
將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條經線定為本初子午線,是1884年的事情。
所以為了方便測繪,李國助便把通過永明要塞中軸線的那條經線權且定為了本初子午線。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