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火炮的結構更為複雜,體積和重量都很大,通常會設置五個以上的冒口。
在炮管頂部可能會設置兩三個冒口,以充分補償炮管較長部分的凝固收縮。
在炮膛周圍的關鍵部位,如炮膛與炮管的連接部分、炮膛的加強結構處等,會設置兩三個冒口。
這些冒口用於保證炮膛結構的穩固,防止在發射過程中出現安全隱患。
在炮尾和炮耳等部位也會根據具體的結構和壁厚情況設置一兩個冒口,確保這些重要部件的質量。
按照位置、形狀、功能,冒口有多種分類。
不過在古代火炮鑄造中,用到的類型並不多,
一般就是頂冒口、側冒口、明冒口、暗冒口、普通圓柱形冒口。
普通明頂冒口通常位於火炮鑄件最厚部位的頂部,造型方便,能觀察到鑄型中金屬液上升的情況,便於向冒口中補澆金屬液。
可以在冒口頂麵撒上發熱劑以減緩冒口的冷卻速度。
但因頂部敞開,散熱較快,同樣體積的冒口,明冒口較暗冒口的補縮效率低。
對於大中型火炮鑄件,尤其是單件小批量生產時經常采用。
暗頂冒口上表麵不露出砂箱,四周被型砂包圍,散熱慢,保溫效果好,
尺寸可相對小些,但要求砂箱高於冒口,
一般在中、小火炮鑄件中使用較多。
當火炮鑄件的熱節在側麵時會采用側冒口,尤其是機器造型的可鍛鑄鐵、球墨鑄鐵件。
其補縮效果好,造型方便,冒口容易去除,應用廣泛。
有明側冒口和暗側冒口之分,實際生產中多采用暗側冒口,
可根據熱節位置就近設置冒口,缺點是需要占用較大的砂箱麵積,
當熱節不在分型麵時會給造型帶來麻煩。
普通圓柱形冒口造型方便,有較好的補縮效果,在古代火炮鑄造中也較為常用。
其散熱速度比球形冒口快,但比方形和長方形冒口慢,
其形狀有利於加工和製作模具,適用於各種規模的鑄造生產。
3磅團炮是典型的小型火炮,所以隻需在炮口設置1個暗頂冒口,在兩個炮耳處各設一個小型暗側冒口即可。
在平戶為仁王號鑄造12門6磅銅炮的時候,李國助就已經實踐過在泥模上設置冒口了。
而且6磅炮屬於中型火炮,熟悉了中型火炮的冒口設置,再看小型火炮的冒口設置就非常簡單了。
所以他一眼就看出,翁翊皇在這三個模具上設置的冒口在位置、大小、形狀上都非常專業。
不過砂箱表麵卻看不到哪怕一個明冒口。
李國助推測,這是因為砂型鑄造無論是透氣性還是散熱性都是三種鑄造方法中最好的。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