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祠主姓氏或名字命名,”
“直接用姓氏較為簡單直接,如一些地方為某姓官員修建的生祠,就叫“某公祠”,”
“像‘吳公祠’可能就是為姓吳的人所建。”
“當祠主有一定影響力或為了明確區分時,也可以用全名,”
“如‘狄仁傑生祠’,讓人一看就知道是為狄仁傑所建。”
“可以祠主的功績或品德命名,”
“若祠主在治水、平亂等方麵有突出貢獻,可以此命名。”
“如‘治水祠’可能是為表彰治水有功之人,”
“‘靖邊祠’或許是為紀念在邊疆防禦中有卓越功績的將領。”
“如果祠主以清正廉潔、仁愛寬厚等品德著稱,”
“生祠可以叫‘清風祠’‘仁愛祠’等,以突出其品德風範。”
“可以地域相關因素命名,”
“在祠主曾任職的地方建生祠,常以該地名稱命名,”
“如範仲淹曾在鄧州任職,當地百姓為他建的生祠就叫‘鄧州範公祠’。”
“以祠主的故鄉或祖籍地命名,像某人祖籍在‘槐裡’,其生祠可以叫‘槐裡公祠’。”
“可以美好寓意或期望命名,”
“如‘壽昌祠’,表達對祠主長壽、昌盛的祝願,”
“‘福蔭祠’寓意祠主能福澤後人、庇佑一方。”
“有的生祠命名寄托了當地百姓對地方發展的期望,”
“如‘永寧祠’,希望地方永遠安寧,‘豐裕祠’則期望能帶來豐收、富裕。”
“可以相關事件或傳說命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若祠主與某一重大曆史事件相關,生祠可以此事件命名,”
“如祠主參與了‘戍邊之戰’並立下戰功,生祠也可叫‘戍邊紀功祠’。”
“當祠主有相關的民間傳說時,也可據以命名。”
“比如祠主被傳說有神奇的治病能力,生祠便可叫‘仙醫祠’。”
“希望這些能給小當家提供參考。”
“嗯,很好,這些足夠了,多謝黃大哥指教。”
李國助對黃昭拱了拱手,然後一手抵住下巴,在講台上來回踱起步來。
片刻之後,他突然猛地抬頭,轉身麵對眾人,朗聲道:
“翁先生的生祠,就用他的名命名吧,就叫翊皇祠,各位以為如何?”
“我附議!”
黃昭連忙朗聲讚道,
“此名不但容易讓人聯想到翁先生,也與媧皇宮之類的名稱有異曲同工之妙,”
“私以為甚是貼切!”
其他人也紛紛附和,表示讚成。
“那廉先生的生祠又該如何稱呼呢?”黃昭突然問道。
李國助莞爾一下,朗聲說道:
“廉先生的生祠就叫做仁王祠。”
“仁王源自梵文‘nianta’,意為‘守護’,是大乘佛教中守護佛陀的兩位神隻。”
“廉先生發明蒸汽機,使我們在嚴重缺乏勞動力的情況下,也能生產大量的貨品。”
“同時我們也能借助蒸汽機,生產出優質的火器,守護南海邊地。”
“所以他就是南海邊地的守護神,堪當‘仁王’二字!”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