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年8月1日,萬曆四十五年丁巳蛇年七月初一。
李旦、考克斯、廉司南、翁翊皇又一起來到了永明城。
送他們過來的是洪升,還按計劃運回了三千擔穀物。
這讓李國助又驚又喜,立馬帶他們去參觀示範柞蠶場。
同行的還有顏思齊、李俊臣、虞明珠等人。
李俊臣六月初一就回來了,緊接著顏思齊六月初六也回來了。
前者帶回了一百人,都是有經驗的紡織工人,男女各占一半,都是年輕人。
後者帶回了兩百人,外加一艘大型遮洋船。
兩百人裡有諸城的災民,也有孫元昌派來的琉璃工匠。
好巧不巧,居然也是男女各占一半,並且也都是年輕人。
這直接把李國助驚呆了,都想不通孫元昌是怎麼辦到的。
不是說帶太多女人出海找不到正當理由嗎?
最後還是楊天生揭曉了答案,
原來是他們暗中買通了諸城碼頭的巡檢司巡檢,趁夜把人運出海的。
至於那些女人怎麼就敢跟他們背井離鄉、漂洋過海,卻也不難理解,
反正都快餓死了,與其賣身為奴,或被彆人吃了,還不如冒險出海找一條活路呢。
遮洋船自然是孫元昌提供的,否則就憑一艘老閘船是運不來兩百人的。
這種船是元代至明初用於漕糧海運的重要船型,
船底尖削、艉樓分層、甲板寬大、船艏高昂、裝飾豐富、多桅多帆、舵可升降,
主要產地是江蘇淮安,由清江船廠製造,
江蘇、山東等地的海商經常用遮洋船出海經商。
萬曆援朝戰爭中的漕糧海運主要也是用的遮洋船。
此外,還有記載認為遮洋船是平頭平底、雙桅。
不過這艘遮洋船卻是前一種,整艘船看上去十分宏偉華麗,
船艏上部繪製“狴犴”圖案,船頭兩側有“龍目”裝飾,船艏托浪板下繪製“大海托日”。
船艉兩側有“鰍魚極”,船艉部設有鷹板,繪製鷁鳥圖案,
鷹板下麵還有船名牌、八仙牌、船腰帶、和合二仙圖案等,
這些裝飾都具有美好的寓意,反映了當時的民俗文化和船員對海上航行的美好期望。
新來的三百人使永明城的人口達到了1600人。
一百五十名年輕女子的到來讓李國助甚是驚喜,
她們雖然不能打仗,卻能從另一個方麵帶給永明城安定和希望。
說起來也巧,在全國許多地區,如江蘇、浙江、湖北、江西、安徽等地,
顏思齊回來的當天還是一個節日,叫做天貺節。
雖不是一個被普遍熟知和慶祝的大節日,卻也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
在古代,它被視為一個吉祥的日子,有曬書、曬衣等習俗,
據說在這一天晾曬物品可以防止蟲蛀和黴爛。
在一些地方,人們還會在這一天祭祀祖先、祈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