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可以!”
李國助斬釘截鐵地道,
“不一定非得要有什麼創造發明,隻要是對社會有突出貢獻,”
“能得到大眾敬重和感恩的人,就可以立生祠。”
說到這裡,李國助嘴角一揚,
“比如說,您能為南海邊地從歐洲帶來有價值的技術和人才,”
“從而為永明城邦的建立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的話。”
“永明城邦的民眾也一定會敬重和感恩您的。”
“到時候,即使沒有永明學會的審批,他們也會自發為您立生祠的。”
“噢!”考克斯挑了挑眉,一臉期許地笑道,“我想我可以開始為立生祠而奮鬥了。”
“哈哈哈哈,想不到我翁翊皇一個工匠也能有自己的生祠,此生無憾了!”
剛送走了幾個來他的生祠上香禮拜的善男信女,翁翊皇就忍不住狂喜起來。
李國助給他畫的油畫肖像實在是太惟妙惟肖了,
以至於那些來他的生祠上香的善男信女一眼就認出了他,
立馬如同現代的追星族在街上遇到明星一般,把他圍起來問東問西。
翁翊皇是費了好大功夫,才把他們一個個都打發走了,心裡卻是十分的痛快。
也怪不得他會如此,雖說是對社會有突出貢獻,得到民眾愛戴的人就可以立生祠。
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環境下,工匠對社會的貢獻往往是被嚴重忽視的。
有資格立生祠的,往往隻有三種人,
一是官員,包括清正廉潔且政績卓著的地方官,或抵禦外敵、保境安民的官員。
二是有恩於百姓的賢達之士,主要是鄉紳或地方上的義士。
他們憑借自身財富或影響力,在災荒年間開倉放糧賑濟災民,
或者出資修建橋梁、道路等公共設施,方便百姓出行和生活,
對地方發展貢獻巨大,百姓出於感恩就可能為他們立生祠紀念。
三是宗教人士,主要是高僧、高道。
如果他們在某個地區弘揚佛法或者傳播道教教義,
對當地的宗教文化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並且在勸人向善、救助困苦等方麵有所作為,
信眾們往往會通過立生祠的方式來供奉他們,以表崇敬和追隨。
當然也有立生祠被濫用的情況,
比如有的官員威逼利誘百姓給自己立生祠,以達到粉飾自己的目的。
魏忠賢就是這類人的典型案例。
其實廉司南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隻是有李國助、顏思齊等永明要塞的高層在旁邊,
也沒人敢過分騷擾廉司南,基本都是上來禮貌性地問候幾句,就自己告辭了。
“誒,這裡還有一個牌位!但為什麼沒有畫像呢?”
考克斯突然注意到了設在仁王祠旁邊的長生牌位,同時也發現了它的特彆之處。
“哦,這是我們給小當家立的長生牌位。”
李德連忙開口解釋道,
“因為小當家不願意給自己畫自畫像,所以就沒有畫像。”
“你為什麼不願意給自己畫自畫像呢?”
考克斯不解地問道,並由衷地說,
“其實你才是這裡最有資格立生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