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希望在朝鮮的幾個月,能把這項科技給點亮。
甜菜含糖量約510,低於甘蔗的1220,且纖維結構複雜,直接壓榨出汁率低。
所以一般是用浸出法提取糖汁。
把甜菜切絲,是為了增大甜菜與水的接觸麵積,提高浸出率。
甜菜絲要用50~60度的溫水浸泡2~3小時,還要時不時地進行攪拌。
高溫可以促進甜菜的細胞膜破裂,從而儘可能多地析出細胞中的糖分,
但也要避免沸騰,防止糖分焦化。
所以得用溫水長時間浸泡,還要時不時地進行攪拌。
而那個條狀物叫錫製溫度計,是伽利略在1600年發明的。
廉司南通過一些歐洲商人,幫李國助搞來了幾支。
如今永明學會正在研究仿製。
李國助剛才就是用它測量的5升錐形瓶裡的水溫,確定其溫度在50~60度之間。
至於5升燒瓶裡的溫水,是他提前燒好,放在裡麵晾成的。
用水浴加熱法持續浸出了3個小時,算是得到了較高濃度的浸出糖液。
接下來就到過濾分離階段了。
他把2升燒杯從銅盆中取出,倒掉了盆中的水。
然後用幾層粗棉布覆蓋住了盆口,把2升燒杯裡的糖液和甜菜絲儘數倒在棉布之上。
糖液很快通過棉布流進了銅盆之中,隻留下了甜菜絲。
接著他又把甜菜用棉布包裹起來,使勁地擰了起來,
於是又有一些汁液在棉布中被擠壓出來,流進了銅盆之中。
如此使勁擰了幾分鐘,直到包著甜菜絲的棉布裡再也擠不出汁液為止,
銅盆裡終於得到了大約2升的含糖濾液。
李國助把這些濾液分開倒進了兩個1升的燒杯之中。
接下來就到了汁液澄清階段,這是製糖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方法是加入少量石灰水,中和酸性並沉澱雜質。
在17世紀,這一步基本都是憑經驗操作。
但李國助還是引入了現代量化控製的理念,
在一個1升的燒杯濾液中加入12克生石灰,調節ph至78,再靜置沉澱雜質。
如果是甘蔗汁就要每升加入510克生石灰。
這都是現代製糖工藝總結出來的用量,基本可以保證完全中和濾液酸性,並實現適度凝絮,可以省掉測量酸堿度的步驟。
當時沒有克這種單位和相應的秤,他就把克換算成分,再用精確到分的的秤稱量。
沒有ph試紙,就用蘇木酸堿試劑,確保濾液呈微堿性即可。
然後,他又在另一個1升的燒杯濾液中加入了1隻雞蛋的蛋清。
這叫蛋清澄清法,是歐洲製糖業的傳統方法,17世紀已有。
做完這些後,就需要靜置,等待雜質沉澱。
石灰澄清法需要靜置1~2小時,蛋清澄清法僅需靜置30~60分鐘。
不過石灰澄清法僅需將濾液攪拌後靜置,
蛋清澄清法卻需要將濾液煮沸後靜置,或者用水浴鍋保持濾液恒溫靜置。
後一種方法可以去除80以上的膠體雜質。
在等待雜質沉澱的過程中,李國助乾脆躺到床上睡了一覺。
畢竟溫水浸出步驟足足用了三個小時,還要時不時地攪拌,著實也夠累人的。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