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長可知有多少煉丹術的產物,及煉丹過程中積累的經驗,總結出的知識被應用到了生產實踐中呢?”
李國助反問。
“那可真不少呢。”
鶴放道人自豪地道,
“如冶金、火藥、醫藥、食品、染料、陶瓷、琉璃等的製造方法都是煉丹術的成果。”
“道長能舉一些例子嗎?”
李國助兩眼放光地道,
“最好是就單一領域,比如冶金多舉一些例子。”
“那貧道就舉幾個冶金的例子吧。”
鶴放道人居然想都不想,張口就來,
“比如提純黃金的汞齊法和灰吹法,漢代已廣泛用於黃金提純,唐代《丹房鏡源》詳細記載了此法。”
“又如提純白銀的分銀法,就是宋代《浸銅要略》提到的‘硝石法’提銀。”
“灰吹法亦可用於提煉白銀。”
“漢代《淮南萬畢術》記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此為膽礬煉銅,或曰水法煉銅。”
“《黃帝九鼎神丹經訣》記載‘取銅礦搗碎,與炭同置爐中,鼓風煆之,銅流如液’,此為火法煉銅。”
“《丹房鏡源》載‘爐甘石伏火,可點銅為黃’,此為製黃銅法。”
“《丹房鏡源》載,‘生鐵炒煉,去其渣滓,乃成鋼’,此為炒鋼法。”
“《鉛汞甲庚至寶集成》載,‘以生鐵投熟鐵中,熔而為一,其鋼甚堅’,此為灌鋼法……”
“哈哈哈哈!道長果然是精通煉丹術的!”
李國助突然激動地道,不等鶴放道人舉其他領域的例子,就下了結論。
這倒不是說他草率,試問道經中記載的冶金方法世上又有幾人能信手拈來?
尤其鶴放道人所說《丹房鏡源》裡提到的製黃銅法,再進一步就是提純金屬鋅的方法了。
中國在元代已能生產單質鋅,早於歐洲,但明代才係統記錄技術。
在《天工開物》裡,宋應星詳細描述了“倭鉛”的蒸餾法冶煉工藝:
“每爐甘石十斤,裝載入一泥罐內……然後逐層用煤炭餅墊盛,其底鋪薪,發火煆紅……冷定毀罐取出。”
這一方法與現代鋅冶煉原理一致,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鋅工業化生產記錄。
“倭鉛”就是當時對單質“鋅”的稱呼。
“小居士謬讚了,貧道不過是熟讀道經罷了。”鶴放道人謙虛道。
“誒,我們要的就是道長這種熟讀道經的大德高道!”
李國助不以為然地擺了擺手,然後鄭重其事地道,
“道長既然在這二十天裡詳細考察了永明鎮的五座城鎮,就應該知道我們有多麼重視實業。”
“我們非常需要鬆散地記載於道經中的各類實業技術。”
“奈何道經中記載的實業技術不但零散,而且常用隱語寫成。”
“我們迫切需要有人能把散落在道經中的各類實業技術輯錄出來,加以總結整理,”
“同時把那些用隱語記載的實用技術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寫出來。”
“可惜我們之中一直都找不到精通道經又懂得這些隱語的人。”
“而道長正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人。”
“不知道長可願留在永明鎮,來完成這項工作呢?”
“如今天下板蕩,建奴肆虐遼東,屠戮漢家百姓無算。”
“唯有火器才能幫助我們戰勝建奴,保家衛國。”
“而要造出精良的火器,我們就必須發展實業,也唯有實業才能安邦定國,救民於倒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