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所謂的時機可能是某種能啟發人想到米尼彈結構的東西,也可能是彆的什麼。
總之,他就是要為這項“發明”找到一個合情合理的理由。
“哦……”高貫應了一聲,眼神瞬間黯淡了下去。
“唉,目前這種情況,我也隻能支持你的觀點了。”
李國助短歎一聲說道,
“滑膛步槍、線膛步槍、步兵手槍都不能通用彈藥,”
“好在滑膛卡賓槍、騎兵手槍、線膛卡賓槍勉強可以通用。”
“這樣就能把火槍彈藥的生產線控製在四條,節省不少生產成本。”
“嗯,少爺言之有理!”高貫欣然點頭。
“我們生產彈藥的材料都是哪來的?”李國助又問。
“槍彈的鉛料來自朝鮮鹹鏡道的檢德郡,炮彈的鐵料來自朝鮮鹹鏡道的茂山郡。”
高貫如數家珍地說起了彈藥材料的產地,
“李德和趙貞雅已經買通了鹹鏡道的官僚,取得了開采權,便宜供應我們。”
“火藥的硫磺來自日本九州的豐後國,硝和木炭都是本地自產的。”
“噢……誒,雅蘭城附近難道有硝石礦?”
李國助突然問道,眼中充滿了期待。
“那倒沒有!”高貫咧嘴一笑,“我們是用硝田法生產的硝。”
硝田法是一種製取硝酸鉀的方法,主要利用人和動物尿液中的含氮化合物,在土壤中硝化細菌的作用下,經過一係列化學反應轉化為硝酸鉀,就是黑火藥配方裡的硝。
其具體操作是選擇合適的土地,將尿液、糞便等含氮物質與土壤混合,通過翻耕、晾曬等方式促進硝化反應的進行,使土壤富含硝酸鉀,最後再通過淋洗、蒸發等步驟從土壤中提取出硝酸鉀。
硝田法最早出現於14世紀的法國。
當時歐洲並不出產硝石礦,但戰爭對火藥的需求巨大,而硝石是製造火藥的重要原材料。
為滿足火藥生產的需要,歐洲軍火商們發明了硝田製硝法。
這一方法為歐洲提供了更高純度的硝酸鉀,從而提高了火藥的質量和產量。
第一個有記載的硝田出現在1388年的法蘭克福。
不久後歐洲其他地方也出現了類似的硝田。
明代雖未留下硝田法的詳細工藝流程記載,
但結合《天工開物》對硝土的認識、火藥生產的實際需求以及間接史料,可以確定明代已掌握硝田法或類似的人工製硝技術。
這一技術為當時火藥的大規模生產提供了重要保障。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的“硝石”篇中明確記載了硝土的采集和提純方法:
“凡硝,華夷皆生,中國則專產西北……近水而土薄者成硝尤速。”
“硝質與鹽同母……取硝土,以水淋汁,煎煉而成。”
雖然未直接描述“人工硝田”,但提到硝土多產於廁所、豬圈、牆腳等富含有機物的場所,說明時人已認識到硝石生成與環境的關係。
明代火器廣泛應用,火藥需求量大增。
而中國天然硝石礦較少,因此人工製硝技術成為必要補充。
茅元儀《武備誌》中記載了火藥配方,強調硝石需反複提純,暗示硝石來源可能包含人工製備。
地方誌中亦有民間熬硝的記載,例如北方一些地區通過“掃硝土”熬煉硝石。
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推測,中國至遲在明代已掌握硝田法,因火藥生產規模遠超天然硝石供應量。
明代後期,歐洲傳教士記載中國火藥製造效率高,可能得益於人工硝石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