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有點進展,但著實不多……”
郭懷一有些遲疑地答道,
“目前的改進主要集中在耕作技術的改良上,”
“剛才說過的番薯和玉米在丘陵向陽坡套種,就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
“適當增加種植密度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此外還有燒土增溫、壟作覆草、點種深播等方法。”
“何為燒土增溫?”李國助問道。
“就是在播種前七天焚燒秸稈,再覆上三寸厚的土,可以提升地溫。”
郭懷一隨口答道。
“何謂壟作覆草?”李國助又問。
“就是起一尺高壟,覆蓋樺樹皮碎片,可以防霜保濕。”郭懷一還是對答如流。
“何謂點種深播?”李國助再問。
“就是用木錐紮半尺深穴播種,可避地表凍害。”郭懷一依舊從容答道。
“誒,這幾種方法好像都是為了提高出苗數量啊。”
徐光啟突然說道。
“沒錯,徐大人真是洞察入微!”
郭懷一由衷地恭維道,
“出苗數量也是影響糧食產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要想有效提高糧食產量,從提高出苗數入手,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
“嗯……言之有理……”
徐光啟若有所思地點頭道,
“那現在玉米的畝產量能穩定到多少?”
“350斤左右。”郭懷一不無自豪地答道。
“哦!不錯嘛!”
徐光啟眼中一亮,驚喜地道,
“據我所知,關內通常隻是在田間地頭的邊角處種植玉米,畝產量普遍沒有超過200斤的。”
“沒想到你們不但大規模種植玉米,還用心研究如何提高其產量。”
“更讓我意外的是,你們居然還能在這關外苦寒之地,把玉米的產量提高到這種程度!”
“不知你們為何會對玉米如此上心呢?”
徐光啟在《農政全書》裡確實提到了玉米,但隻有寥寥幾筆,說明他對玉米的重視並不夠。
剛才聽說玉米和番薯套種能提高產量,他之所以會顯得驚喜,關注點其實並不在玉米,而是在番薯上。
“起初是因為少爺對玉米比較上心。”
郭懷一娓娓道來,
“但後來,我發現這東西果然如少爺所說不怎麼挑地,也適合在山上種植。”
“這永樂大帝灣沿岸一帶,著實是沿海丘陵占多數。”
“看來看去,除了土豆、番薯、蕎麥等,也就是玉米能種在丘陵上了。”
“所以我們才會比較成規模地種植玉米,並設法提高它的產量。”
“嗯——不錯不錯——”徐光啟深以為然地點頭。
“那你們就沒有想過培育,或者尋找早熟種玉米嗎?”
李國助突然開口說道,
“咱們這地方,但凡是早熟種的,不管是什麼,產量肯定不會差。”
“當然有!”
郭懷一斬釘截鐵地道,
“前幾年,我們一直在嘗試培育早熟種,可惜收效甚微。”
“但近兩年,我們從一些南洋來的商人那裡聽說,暹羅好像有種植六十到八十天可收獲的早熟品種。”
“還有葡萄牙、西班牙來的商人透露說,亞墨利加也有種植六十到九十天可收獲的早熟品種。”
“我們去年已經跟這些商人重金求購了早熟種的種子,今年也收到了一些。”
“等明年,我們就會開始試種。”